2025年11月12日
独家报道:潘有文
受访者提供图片
独中技职教育
◆居銮中华中学
在华人独中教育的脉络里,技职科系曾是不少人眼中的“旁流”。然而,在位于南马的居銮中华中学,电机电子科技职教育却在这片土地上深耕超过30年,培育近1300名毕业生。
这段漫长的历史不仅见证了居銮地区电子工业的兴衰,也反映了独中在推动技职教育上的坚持与挑战。
资深科主任萧伟权老师在岗位上服务逾30年,亲历了这一切。他眼中的电机电子科,不只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更是为学生打下人生基础、开拓性向的“播种”之地。
居銮中华中学的电机电子科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技职科系之一,自1991年创办至今,已累积超过1200名毕业生。
萧伟权老师回忆,科系成立的初衷,便是回应当时居銮地区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那时,居銮被誉为电子产业的重镇,就如同麻坡以木工家具闻名一样,地区产业特色成了独中技职科系发展的天然沃土。
学校董事部看准了这一趋势,果断地投入巨资成立此科系,使其成为全校设备投资最昂贵的一科。
在居銮中华中学,电机电子科的课程设计秉持着“动手做”的理念,专业科目的时间分配,实作与理论的比例是6比4。萧老师强调,这样的安排旨在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实作能力,因为这才是技职教育的核心。
他观察到学生普遍对实际操作更感兴趣,而当他们在实作中取得成功,自信心也会随之增长。然而,这并不代表理论基础不重要。
他比喻理论强的学生,其实作成功率也会更高。因此,对于倾向升学的学生,老师们会特别加强其理论基础,甚至在假期额外补习;而对未来志在就业的学生,则会给予更多实作上的辅导。
“这三年还是在高中阶段,其 实只 是 打一个基础而已。” 他形容这三年的高中阶段只是“播种”时期,学生在这里打下坚实的电机基础,而真正的实力展现则是在在他们进入大学或职场后,才能开花结果。

电子产业外移
不如当年盛况
尽管办学目标明确,这条路却非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居銮地区电子产业的外移,加上学校整体学生人数减少,以及内部开设新科系、外部竞争,如宽柔中学分校的兴起,电机电子科的招生人数已不如当年盛况。
但,萧老师认为,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许多家长仍将技职教育视为“不会读书”孩子的备选。对此,学校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积极与学生和家长沟通。除了透过性向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校也举办讲座,让学生将技职科的优点带回家与家长分享。
萧老师坦言,真正要改变的是家长的思维。他强调,在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远超过理论型人才,电机科毕业生在市场上几乎“供不应求”,许多厂商甚至在学生毕业前就已上门招募。

建立紧密联系
回流校友助力
为了跟上瞬息万变的科技潮流,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师资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这对独中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因此,电机电子科与毕业校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些在国内外深造的校友,成了学校获取最新技术知识的最佳管道。
萧老师指出,这形成了“老师向学生学习”的独特现象,促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与双向交流”。学校也因此得以将AI等新兴技术引入课程,尽管目前受限于高中阶段的基础,仅止于让学生从初级认知层面的了解与接触,但这足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
在师资方面,电机电子科更展现了独特的向心力。目前科系里的5位老师全数都是校友。他们在外深造或工作后选择回流,将所学的新技术带回母校,延续着技职教育的薪火。

师资流失困扰
续聘坚守岗位
萧老师虽已退休,但仍以续聘身分坚守岗位,服务超过30年。他感慨的表示,从全马13所独中开办电机电子科到如今仅剩4所,师资流失是最大的痛点。这是由于业界优渥的待遇,尤其是毗邻新加坡的高薪诱惑,让许多年轻人才难以抵挡。
但,正是这些怀抱着教学热忱与回馈母校义务的校友老师,让科系得以稳定发展,并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除了校友回流,电机电子科的成功也离不开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学校与需要人才的厂商形成资源互补的关系。厂商不仅派员到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甚至有第一届的毕业生,如今已创业有成,主动回馈母校,赠送昂贵的机械手臂,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经费负担。
这种产学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机会,也成为维系科系发展的关键命脉。

一名堪称神奇校友
“美学博士”在日本任讲师
在居銮中华中学电机电子科的众多毕业生中,有一名堪称传奇的校友,他是该科系的第一届毕业生陈维铮,如今在日本的大学担任讲师,并拥有令人惊讶的“美术博士“学位。
这名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一条与电机电子看似毫无关联的道路——艺术。他进入了日本的艺术大学,一路攻读到博士学位。
然而,电机电子科的3年学习,却在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他将在高中习得的电子技术融入作品,巧妙运用声音、灯光、互动感应等科技元素,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萧老师说,他的作品让日本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一般学美术的人,鲜少具备这样的科技背景。而这位校友也亲口证实,正是高中电机科的训练,让他能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创作完美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
这个案例不仅证明了技职教育的价值,更颠覆了人们对学科分流的刻板印象。它说明所学的技能不应受限于框架,而是能够跨越藩篱,成为成就梦想、丰富人生的独特养分。
从“后段班”到“国家级”
主动开创SKM认证
在独中教育体系中,技职科系往往是学术成绩较弱的学生所选择。这群学生,如果单纯依靠统考或SPM来证明自己,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居銮中华中学的电机电子科,意识到这个问题,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考取SKM(马来西亚技能证书)国家认证。
这项创举在全马独中电机电子科中可说是第一例,学校与校外的商会和学院合作,推动自愿制的SKM课程。让学生利用每周两个小时的课外时间,在为期两年的课程中学习并准备考试。尽管这对学生来说是额外的负担,但首届参与的14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拿到了技术认证。
萧老师表示,SKM证书对于学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张国家认证的技术文凭,不仅是对他们动手能力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在邻国新加坡的就业市场上,被视为等同于SPM文凭的认证,能大大增加学生申请工作与准证的便利性。
这项措施为那些原本在学术路上缺乏自信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实用且被社会认可的全新出路。这也显示学校的办学弹性与前瞻思维,让技职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学科训练,而是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从初中观察
掌握学生所向
回顾3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萧伟权老师对独中技职教育的优势与挑战有着深刻的观察。
他说,最大的优势在于独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完整学制。让学校能在学生进入高中分流前,提早透过初中开设的“创课”课程,让学生接触与动手做电子相关的事物。这种“性向辨识”的早期介入,能帮助学生更明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质,从而减少在高二选科后“后悔”。当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电机电子科,其学习动机与适应能力自然更高。
“技职致教育分流是在高中时才分课,所以我们在初中时就能够了解学生的特质、适合的科系。就是说我们比较能够抓得到学生的心态 ,他们进来时比较能够适应 ,不会中途觉得后悔选错科 ,这种情况比较少。”
然而,最大的挑战仍是师资的流失。萧老师感慨于过去全马13所独中开办此科系,如今只剩4所,主要原因便是师资难寻。
他坦言,业界丰厚的薪资待遇,让缺乏教学热忱的人难以在独中留守。此外,相较于其他技职科系如美术、烘焙,电机电子科的专业性与深度更高,设备也更为昂贵,这让小型独中望而却步。
他呼吁董总能更积极地协助技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电机电子科这类专业性强的科系。他希望过去因师资与经费问题而停办的学校,能在支持下重新开办。这不仅能让更多学生受惠,也为独中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应对未来技职人才短缺的挑战。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112/%e7%8b%ac%e5%ae%b6%ef%bd%9c%e4%b8%80%e6%8a%80%e8%81%8c%e9%95%bf%ef%bc%88%e7%ac%ac2%e7%af%87%ef%bc%89%e7%a7%89%e6%8c%81%e5%8a%a8%e6%89%8b%e5%81%9a%e7%b2%be%e7%a5%9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給匿名者:有種,請留名和連結,別匿名當孬種。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