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独家报导:潘有文
受访者提供图片
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的电机电子科承载着近卅年的历史与变革,该科系自1994年创办之初,曾致力于培养学生动手实作能力,强调掌握实际技术。
然而,面对国内外大环境对文凭的评价、产学合作资源的匮乏,以及华社对技职教育的固有刻板印象,校长郑文牍决定转型,将技职教育学术化。
砂公教中学的电机电子科已纳入“理工班”,其核心目标不再只是简单的实作技术,而是鼓励学生透过高学术性的课程,冲刺高等教育,进军研发领域,培养具有知识基础的专业人才。
这不仅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更为独中技职教育开创培育“蓝领领袖”的全新视野。

诗巫公教中学的技职教育转型,始于对其文凭地位的严肃反思。郑文牍校长指出,于1994年开办技职科时强调实际操作,学生需学习拉电线等实作技能。
然而到了2000年代,随着大学提供更多相关课程,以及学生对升学的需求增加,情况发生变化。最关键的冲击在于即便学生努力学习,完成与普通高中生一样难度的考试科目,如华语、英文、马来文、数学等,但当他们出国或寻求工作时,这张技职文凭却常被视为“二等”而已。
以理论为核心
为了争取学生应有的学术肯定,校方决定将课程学术化,降低实作比重,转而以理论为核心。学校将电机电子科纳入高中分课,成为具有高学术性的理工科,使之与普通理科班具有竞争力。
这改变的目标非常明确,即推动学生往大学深造,进入研发部门。毕业生多能进入优秀大学,尤其在台湾,许多学生都考入了国立或私立的电机电子相关科系。
至于师资方面,公教中学幸运的藉由毕业生回校任教解决部分师资短缺的问题,确保教师团队在未来5到10年内健康运作,但长远仍是隐忧。
融入AI 平衡学术和实用
面对未来,校方正积极探讨将AI知识融入现有的电机电子课程中,以确保教学内容跟上时代趋势。
但校长也意识到,过度偏向学术可能会“对不起另外一批真正需要技职的学生”。因此,如何在学术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是学校持续探讨的重点。
推广技职教育的价值,必须先打破社会的刻板印象。郑校长提到在华人社会中,技职工作常被误认为是“动手做、劳苦的”,地位不高。

双管齐下赋予实战机会
学校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学校在称谓上已不再称之为“技职班”,而是“理工班”。因这不仅给予学生心理上的肯定,也明确传达课程内容与理科班属同一层级。
其次,校方在实践上赋予理工班学生重要的实战机会。例如,当学校购买新的LED大荧幕时,校方没花昂贵的服务费求助外面专家,而是让高一、高二的电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亲自组装与调试。
即是说,这些实作不仅节省学校开销,更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挑战,建立起“比别人做得更好”的自信心与观察力。
校长强调,他们甚至会安排许多重任给理工科班级,让他们去引导和执行,以证明他们的能力不输给任何人。
事实上,郑校长对于技职教育有着更宏大的愿景。他认为,社会上最终只有约20%的人成为专业人士,而其余80%的人需要动手做事。
打破传统框架 认真看待“认证”
郑校长举例,尤其在建筑工地等领域,他观察到华裔的蓝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蓝领工作人员。而独中推动技职教育的契机,正在于此。
“我一直在探讨我们应该怎样让蓝领的领袖,可以从我们独中这种技职教育里面训练出来。”
换言之,他希望能够打破读书考试的传统框架,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受最基本的职业训练,当他们毕业进入职场时,由于具备学术知识,可以很快成为蓝领阶层的领导者。
因此,他呼吁华教界必须认真看待技职教育与“认证”的重要性,因为所有行业对专业证照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此外,优秀的毕业生案例提供最好的证明。有早期学生到台湾深造后,成为国大(UKM)的讲师;更有近期的毕业生在电子企业表现杰出,被派驻至荷兰担任部门经理。这些成功的案例证明,公教中学的理工班,是通往国际职场与高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缺工厂实习 须寻策“出去”
这场转型背后,隐藏着产学合作的困境,亦是东马独中推动技职教育的巨大挑战。
“我们这一部份(产学合作)在砂拉越就比较难,因为我们没有工厂。”郑校长坦言,地理距离和产业环境是校方无法推动大规模产学合作的根本原因。
学校无法与当地产业进行有效的实习或合作,这种缺乏产业支援的环境,使学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实务训练,而进一步强化校方必须走学术升学之路的决心。
跟不上新技术 求助外界
此外,资源的挑战也始终存在。例如在提供高品质技职教育方面,教学设备更新是个持续的难题,校方承认有时“追不上”最新的技术;学校目前的策略是利用最基本的设备教学,并寻求外界支助。
诗巫公教中学的电机电子科之所以将重心转向学术,并非轻视实作,而是面对东马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产业现实。郑文牍校长坦言,在砂拉越推动产学合作极为困难,主要由于缺乏能够提供支助或实习机会的工厂。
例如,当地即便有造船等产业,但若要学生前往远处实习,在交通和便利性上皆不允许。

课程锁定升学
扩大发展空间
在缺乏产业支援下,若学校纯粹培养实作人才,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出路。因此,校方决定将课程重点锁定在升学,让学生具备高度的学术理论基础。
如此一来,这使得学生得以顺利进入高等学府,尤其是台湾的大学,进一步往研发或专业领域发展。
当有家长问及该科系的就业出路时,郑校长的回答是,若选择自由的飞翔,前途无限”;但若选择“回诗巫”,则难以找到对应的专业工作。
这是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高度专业化,当地的行业尚无法吸纳这类人才。因此,将课程调整为“理工班”并以学术为导向,这是公教中学在有限环境下为学生争取最佳出路的战略性选择。
摆脱二等标签
“技职班”正名“理工班
社会对技职教育的刻板印象,是推动该领域发展最难以改变的挑战,甚至连部分老师也存在这种观念。
过去,技职文凭常被视为次等文凭,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为此,公教中学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将“技职班”正名为“理工班”。郑文牍校长解释,这旨在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知道自身“跟别人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你更伟大”。
这种肯定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更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因而校方有意识地将许多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理工班的学生来完成。
校长欣慰地发现,在实施这些措施后,理工科的学生在学术成绩上甚至有时能超越其他班级,赢得了学校的公开赞扬和名声。

“打开自身框框”
学术知识更丰富
对于独中技职教育的潜能, 郑文牍校长认为,大马华裔社会普遍缺乏具备知识背景的蓝领专业人才。大多数人认为靠头脑工作即可,却忽略了现今各行各业对专业认证的需求越来越高。
他因而提出独中技职教育应该着重训练“蓝领的领袖”的愿景,他观察到社会上大部分的学生最终都必须动手来做。因此,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学术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最基础的职业训练。
若然如此,当他们踏入职场时,由于拥有比一般蓝领工人更丰富的学术知识,就能够更快地成为管理层或领导者。
他希望华教界能够“打开我们自己的框框”,不要让“读书考试”的传统思维阻碍学生在职场所需的实用技能培训。
他强调必须认真看待现实,不能只是抱怨政府,而应主动准备,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所需的专业认证,拥有在职场中快速立足的优势。这种结合学术与实用,以培养蓝领领导人才的模式,或许会是独中发展技职教育最大的契机。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115/%e7%8b%ac%e5%ae%b6%ef%bc%8e%e4%b8%80%e6%8a%80%e8%81%8c%e9%95%bf%ef%bc%88%e7%ac%ac5%e7%af%87%ef%bc%89%ef%bd%9c%e7%94%b5%e6%9c%ba%e7%94%b5%e5%ad%90%e7%a7%91%e7%ba%b3%e5%85%a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給匿名者:有種,請留名和連結,別匿名當孬種。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