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8日 星期二

白色困惑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講究坦白,但很多時候,有些事情基於某些客觀因素,說出口只會讓雙方“變臉”或者“破臉”,若已經知道結局會是如此,還要坦白嗎?

直腸直肚的人或許是最幸福的,至少他們無需為維系人與人之間某一個表面的和平相處,而反覆思量要如何避免別人不快,或是反目,只要將自己的不快表達出來,就能宣洩心中的不快。

當然,這類人或會常與人發生爭拗,但他們或許是幸福的。

隱藏某些事情或者是盡量不讓人感覺不快,可能被人視為“圓滑”,這個“滑”的意境相當兩極,讚賞的人多以擅於處理人際關係稱之,不喜歡的人的評語中多數會有“老油條”、“機心很深”之類的形容詞。

有些時候,真的無法坦白,實話實說的結果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局,稍微掩飾的結果,可稱之為白色謊言,一旦破局,這個白色不變成黑色或火紅色都很難。

或許,遇到這樣的矛盾,只有問心無愧才能解決,但又有多少人能忍受別人的誤會呢?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不能輸的冠軍

妮柯和壁球隊在共運會上失利,有關部長似有怒氣要求提呈報告看如何改善,這實在是有點莫名奇妙。

當初,這些壁球健兒苦苦努力,未成為受矚目的選手時,不知政府是否有好好的給予栽培?只是可以肯定的是,當這些健兒辛苦依靠個人力量努力之后,取得成績時,才有政府與私人界爭相贊助和支持,沒有雪中送炭,只有錦上添花。

現在,妮柯和王明喜等人取得出色成績,妮柯更一舉攀上世界巔峰,祝福的時候,妮柯就受到女王般的贊美和待遇,失利的時候,就必須面對臉黑和等報告調查,不說安慰之言就罷了,還有怪責之意,這如何不叫人心寒呢?

如果,這一切的努力是由國家造就,從選手默默無名到世界冠軍,而且不只一個選手,而是許多選手大放異彩,那在爭取成績失利時,提出這樣的要求並不過份,但事實似乎並不是如此。

本地體育發展的推動者,無論是私人界或是政府,多數沒有長遠視野,以拔苗助長者居多,某一位選手辛苦努力出位后,才來爭相附合,如此一來,能有多少位世界冠軍,或是世級選手出現呢?

而且,成為冠軍還面對不能輸的壓力,以后選手們拿個亞軍就好了,皆大歡喜。

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人人都能飛的感謝與反思

亞航的出現著實造福大馬社會,至少像我這樣的窮人可以有坐飛機的機會,之前除了公幹或被派出外國採訪之外,一想到國內的飛行至少都要數百令吉,就已決定“縮沙”,那裡可能會用自己幾分之幾的薪水去買機票。

它確實讓每個人都能飛,不是嗎?我的孩子出生不久就坐飛機回吉蘭丹,我要20多歲才有第一次搭飛機的機會,他現在搭飛機的次數可說和我相差無幾。

飛,縮短了距離,其實也間接啟動了上網訂購的文化。當初我對于用信用卡上網購票這回事完全沒有信心,但機票這么便宜,才二三十令吉,就嘗試一下,反正就算損失數目也不大。結果,一訂就不能自拔,也享受到網上訂購的好處,我相信不少人應該也和我有一樣的體驗。

廉價航空能夠盈利,開始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但亞航卻證明自古相傳"薄利多銷"的道理,這就是當初馬航所不能或是不愿做到的事。

事實證明,只有有小利可圖,卻能吸引龐大的人潮,所掀起的經濟效應相當巨大,在百物漲騰的時候,購物中心所謂的“瘋狂大減價”能夠吸引人群就是例子,亞航則是另一個更有利的證明。
至于在今早Ai FM的電台節目中,討論有關讓亞航掌控國內絕大部份的航線,馬航僅負責國內數條關鍵性航線,我覺得並非不可行,而是必須擔心壟斷的情況出現。

亞航之所以崛起,全因在價格競爭中贏得支持,一旦獨有壟斷,或許現有的領導層還是以廉價服務人民,但難保一旦新領導層出現,就會為賺取更多盈利,而改變廉價的作風。

馬航的虧損是做繭自縛,亞航卻在自由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任何的獨家的情況都會可能產生可怕的后果,受損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人人都能飛"除了是一句口號,其背后隱藏的市場自由競爭原則應該被貫徹下去。

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角度


喬宏(演“女人四十”中蕭芳芳的家翁)還未去世之前,曾與他在吉隆坡有一段訪問,訪問的內容有關于他對生命和宗教,以及電影的看法。

讓我最深刻的其中一段內容,是他告訴我看事情的角度;當時,我和他面對面訪問,他說,看事情必須要有多個角度,就好像我對著他時,我看得到他背后的一切,若他自己不愿轉頭一瞥,就不會知道背后有什麼,和發生什麼事情。

這一段話一直讓我銘記至今,我一直警戒自己,要多方面去瞭解一個人或一件事情,僅是從自己所知道,或是所看見和聽見的來衡量,未必做準。

許多事情都是這樣,個人的主觀想法往往限制了自己的視野,沒有從多角度去看,就仿彿是瞎子摸像,摸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

但是,人總是對自己所學所看到的充滿信心,以為這些就是衡量事情的標準,任何對與錯之間,都在于一己之念,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對事情的盲點,但又會有多少個人願意去多角度看事情呢?

2006年3月15日 星期三

娛記覃小萍和歐陽震華的風波

這事發生后,有人形容娛記小氣,但以站在曾是娛樂記者的立場,以及曾是唱片公司宣傳人員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可能是某些意識無法“調至同一頻道”所致,但我更加相信過半數的港星是無聊兼狡滑的。

大馬的娛樂記者在港星眼中,並不如香港娛記般受到尊重,不少大牌,什至不算大牌的大牌,如歐陽震華之流,都會提出諸多限制採訪或其他無理的要求(如果他們將責任推給公司,指是公司的事,那請問公司是在為誰做安排,不就是為藝人嗎?),大馬的中文娛記的厚道就常被人如此來利用。

無可否認,娛記中確有少量有追星心態者,但這並不能否定本地娛記的專業,像覃小萍在這個行業已一段長時間的記者,應早已具備自己的一套標準。若藝人不尊重記者,記者絕對有權現場離開。

在談論這件事時,歐陽震華的好好先先形象應只能把它擺在電視之中,不應將之套在這件事上,認為娛記小氣。

未當過娛樂記者的人,更不應該斷然下定論,畢竟這件事情背后,藏著一定的“羅生門”,某一方已憑其專業技巧,制造成受害者身份。

港星之中,至今為止,我僅以我曾接觸過的天王劉德華為最佳典範,他才是銀幕底下的"好好先生",無論是身為記者訪問他,或是曾擔任他大馬的宣傳公關之一,他是最能體恤記者和宣傳人員的藝人,他的專業讓我敬服。

其他的港星,我無法作出任何更嚴苛的評價,但可以相信的是,香港人、香港電影、香港電影等,"窒人"整人是習以為常,並不代表深受港文化影響的大馬每一個華人可以接受。而且在專業的身份面對面時,即藝人與記者,並沒有任何理由要別人當眾玩“啞吧買梳”這類無聊的玩意,而且兩人非熟絡朋友,又是在工作之中,只有不懂抬舉,不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者,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我並不想偏坦,僅是以我能理解的角度看待這事。

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

我所認識的陳仁丰

他是今天才發片的大馬男新人,唱作俱佳。

與Quincy陳仁丰認識有一段時間,雖不算深交,但在他曾在我所任職的唱片公司和學院舉辦的某項大型活動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中一位優勝者,間中曾隨他出席某些場合表演。

他的聲音相當高亢,但不是藝術歌曲那般,樣貌不錯,說他是俊男,基本上應該沒錯。

他的創作4年前聽到的似乎都是中快的抒情歌曲,但來開始做一些中快版的歌曲也不俗,亮眼的還是他的音質。

在電台聽到的《謝謝你捧場》和《桃花源》,感覺不錯,後者比前者出色,中國風味結合R & B ,相當討喜。

他的聲音總能讓人眼前一亮,曾經隨他叨北馬北工站參加一場演出,他的表現就已經相當不錯,後來還陸續香港一些活動,都是在磨練他的成長。

以他目前進步神速的創作,加上俊朗的外型,以及出色的歌聲,應該是本地歌壇的一個能夠期待的歌手。4年前他沒有發片,因為要準備,因為在念大學,4年后的他確實更加成熟,就如他在電台所說的,是時候了,準備好了。

本地在出現了張棟樑、李吉漢等受歡迎的新生代歌手后,依照陳仁丰的條件是另一個有希望上位的新星,當然觀眾接受與否是最重要的因素。

張棟樑和李吉漢的實力和觀眾緣造就了他們,陳仁丰等待的就是是否具備觀眾緣的證明。或者,更希望如曾經聽到某些看過他演出的人的評語:大馬王力宏。或許如今他還未完全具備王力宏的全面,但他有這個潛力,給他機會和時間證明吧!

Quincy陳仁丰,加油!

本地沒有樂壇!?

約一兩個禮拜前,某平面媒體的主管級人物曾在某個欄位內,談本地平面媒體對本地音樂持有的態度的看法(或者說是“洗冤”),大意是指本地創作人的音樂水平后,本地平面媒體才能協助他們,並非任何不在水平上的作品,都應受到協助或支持。

對于需要在水平之上的說法,我贊同。本地有些初“出道”的創作者,由于過度自信,自視過高,不去理解和聽取更多人的意見。

一些心腸“善良”的版權公司或相關入士,對于這些人士或許會這么說:“有待提高,但暫時不能和你簽約或錄用你的作品”。另一些不願耗費時間的人,就會直接說;“水準不行!”,然后直接拿出一些出色的demo作品給你聽,現在要這樣這樣做才可以,“打碎一顆玻璃心”。

兩種做法都沒錯,關鍵在于創作者自識如何,自以為是者必然背后對有關人士惡評不斷,這種創作者必須自我檢討。

然而,確實有些在努力中的創作者的作品不俗,但本地媒體眼卻愛將他們的水準,與港台歌手及闖出海外的本地歌手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作比較,而這些媒體主管背景,未必全都曾理解創作一首歌,制作完成一首歌的過程,他們一句水準不夠,足以抺殺了這些有潛質的創作者的機會。

本地媒體媚外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看程度大小而已。港治這些地區音樂之所以發達,與當初積極保護當地音樂,和給予他們表現機會有關。

我不贊成本地媒體變成創作者的拐杖,但適當的保護和給予一個發表和宣傳平台,才能累積更多的支持,本地音樂一旦強盛如當今港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自己的天王天后(不是要去港台受肯定,回來才受肯定),那本地才有樂壇。

若不是這樣,本地創作人和歌手只是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陣亡”,新一代一個又一個出現,然后又再一個又一個“陣亡”,運氣好的就只能去國外受肯定。

我們要這樣一個不是樂壇的樂壇嗎?

2006年3月12日 星期日

絕對Super star Vs 絕對超級巨星


前幾天﹐看到報章有關于華裔政治人物對“絕對Super star”命名的不滿﹐源于是中英混合名字﹐有混亂中文的嫌疑。

我覺得﹐對這個節目而言﹐倒是一個不錯的宣傳機會﹐那些未曾看過這個節目的人﹐說不定會特意留意一下﹐增加了這個節目的收視率。

“絕對Super star”源自新加坡的節目﹐該國中英混用情況﹐看起來比我國嚴重﹐所以用這樣的名字其實並不稀奇。

至於名字的氣勢﹐感覺上“絕對Super star”多了些娛樂性﹐若用用正統的“絕對超級巨星”﹐或許會有氣勢﹐但或許會對大部份的部份的年輕人失去吸引力。當然﹐這種情況主要是針對新加坡市場而言。

到了馬來西亞﹐由於版權問題﹐必須沿用這個名字﹐基本上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至少依舊刻意吸引年輕人參與。

政治人物在某些相關場合上﹐拿一些例子來“針對”﹐這樣才會顯示他們有做功課﹐而且熱門的熱門的話題刻意增加版面顯著的顯著的機會﹐有意無意間自然就會用上這一招。在宣傳的宣傳的角度來看﹐這是無可厚非的﹐政治人物也要像藝人般﹐不保持曝光率﹐會很快被人忘掉。

由於這是娛樂節目﹐我贊成它以任何娛樂性手法呈現﹐只要不過份扭曲中文語法﹐創意的文字混合﹐實有畫龍點睛之效。

中文的詞彙絕對不會比其他語言遜色﹐但偶爾引用外來語﹐若能讓詞彙更生動﹐而且在非文學層面﹐並不需要小題大作。

當然﹐如果我是有關單位﹐有人硬要小題大作﹐在法律層面上本就站得住腳﹐我會更加高興﹐免費宣傳﹐宣傳﹐省下廣告費﹐何樂而不為﹐越“炒”大新聞越好。:-)

2006年3月9日 星期四

西方世界“過譽”李安了

對于李安在西方國家(常人也稱之為國際)取得電影上的成就,我由衷的表示尊敬,但他指導的得獎電影,並不覺得與一般東方,尤其是中港台出色,且擅于執導細膩內容的電影導演有任何太大的不同。

西方世界“過譽”李安了。

西方人接觸中國功夫和相關電影后,會好奇和感到神秘;同樣的,當有類似李安這般能融入西方電影商業的導演進入西方,預料中一片“嘩”聲四起,贊譽潮湧而來。

西方人的評論在東方世界有無可抗拒的誘惑,視之為“國際肯定”,這個國際當然未必包括非洲、南美洲等這些地區。

李安有的是東方人細膩情感,這是其特色,再加上運氣和其他條件的輔助,成功在好萊塢佔有一席之地。他執導方緣巨人就沒有好票房和好口碑,因為那是西方人擅于的科技片種,李安能做到的,其他好萊塢導演一樣做的到,而且可能比他做的更好。

我看李安的電影,就像看其他中港台出色導演的電影,他在西方的成就,我鼓掌致敬,但這只是基于他將東方的優點漂亮的表現出來,至揚名“國際”這一環,我僅是覺得西方“過譽”了李安,沒有任何錦上添花的必要。

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人真"化學"

數天前,和我Parking在同一個地方的同事(由于報館外停車位子少,亂停會中"三萬”,就向“山上”的印度人家門前租位子)告訴我,其中個屋主去世了,而且已近3個月的時間。

這個印度人蠻不錯,在屋外開檔經營飲食外,晚上還在報館當Jaga,看到我們都會打招呼,未料竟已去世。我還以為是他不干這份工作了,沒想到是不干人間人這個角色了。

外表看去,這位仁兄相當健康,聽同事得回的消息,他是突然心臟病發去世。去世日期在去年聖誕節左右,當時他家搭起了白色棚子,我以為是慶祝什么,原來是治喪。

曾聽人說:人很化學。年紀越大,感慨越多,這句話也一直在心裡。不是嗎,隨時隨地都可以不演這個人間角色,一瞬間生命的感覺消失。

每次聽到這類消息,心中總會震憾,一直就會感慨生命的無常。

2006年3月7日 星期二

食物起價囉!

早上去打包面條,平常是RM 1,今天老婦人開口說:RM 1.10。起價RM0.10,相等于10%。

我問:你的面也起價啦?老婦人"靦腆"的低下頭,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其實,我相信小販的營業成本會因為油價而起,起價是無可厚菲的,起RM 0.10看來也不高,但以巴仙率來說,已超越政府規定的5%了。

這個只是個開始。

有些小販已把汽水起至RM1.70,Milo升至Rm1.50,喝得人嫌貴,欲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訴,似乎大家都在以“同理心”,“原諒”了商家。

不知道該說什么,連生氣的力氣都已用盡了,最不滿的源頭又不能對之做什么,只能“逆來順受”(看官不要罵我.....)。

2006年3月5日 星期日

朋友

那天和一個朋友通了電話,談到朋友這個話題。

她是我一個很好的朋友,結婚后雙方都很少連絡,但那份友情並沒有貶值。

她說,在過去一年多曾面對家庭問題,沒有向我提過。當然這是她的家事,就好像我也沒有提起我自己面對的問題。

這一次的談話,讓我想起很多關於朋友的聯想。

真的,這數年來,除了工作上的同事,我的朋友幾乎寥寥可數,家鄉的朋友已沒有連絡,感覺比白開水還有淡。不是不想,而是無能為力,也沒有動力。

工作上的壓力,養家的重擔,回到家后,只想舒服的休息,縱然很想駕車找朋友,想到KL的擁擠,汽車的忙亂,花費等等,就茫然,什麼欲望都沒有了。

這是在大城市的悲哀,也是工作以後,有家庭以後的轉變,不一定是我,也顧忌到朋友的另一半的想法。

我在大城市會這樣,但去到曾經工作的吉籣丹,那種感覺完全沒有了,找朋友的欲望極強,但多數朋友都已經有家室,若“佔用”別人老公太久,而讓他們產生爭執,就罪過了。

朋友的定義,未必是常見面,但是見面就可以談很多,不會因為時間而生疏。但是,已經無法擁有曾經的隨性,喝茶談天至凌晨兩三天,那是25歲以前,未結婚之前,未有女朋友之前,未有孩子之前才能有的享受。

2006年3月3日 星期五

結婚一定要擺酒嗎?

一直都覺得婚宴是一種負擔,對新人精神和經濟上的負擔,對朋友和親戚口袋的負擔。

婚宴的用意是什么呢?昭告天下“我們結婚了”、“我的孩子結婚了”?還是告訴大家:“我們有能力擺酒”?抑或其他宣揚式的原因?

不知道是不是上一代或6字輩以前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結婚不擺酒就不叫結婚。

我自己是被迫擺酒結婚,原本只是想拍拍結婚照和蜜月旅行就算了,但最終還是是被擺上台,來婚宴的200多位賓客,我常聯絡的朋友不到10個,大多數是長輩的親戚,全部叫不出名字,感覺好像在演一場沒有內容的戲。

有些認識的朋友擺酒就直接了當的問:會來嗎?不來就不派貼?不要破費。

這種朋友不多,但對上口味。無奈,有時拋不開傳統,既然人家問了,說不去又有點那個。實在矛盾。

所以,我決定,下次有人這樣問我,我會說:太謝謝你了!我不去。(或者不問更好)

去婚宴最擔心是沒有可以談天的朋友,兩三小時像木頭在那吃喝和上廁所,大多數還要聽唱得不好卻又要上台獻聲的客人的歌聲,就算是唱得好,也覺得沒有什么意義。

有人說,出席婚宴是替人高興,大家熱鬧相聚一下。如果是非常熟絡的朋友,人數不多倒還成立,但婚宴哪可能這樣。

我不喜去婚宴,但並不覺得別人擺酒有大問題,只要新人覺得值得和開心,不是由于雙方家長的面子,快樂的辨,絕對贊同。

順便公告所有朋友和認識的人,千萬別為了客氣和禮貌而發喜貼給我(除非極熟,就算熟絡不派貼,我也感激不盡),你不發貼我更高興,在此先謝過。

(什么都在起價,今年的願望就是少收紅炸彈。)

微博之聲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Mophiz微博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