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防诈比赛,全民落后?

2025年11月7日

 

大马于今年上半年的网路诈欺损失高达11亿2000万令吉,截至今年9月,与诈骗相关的总损失已接近19亿2000万令吉。

如果这个金额拿来盖高速公路,可能已经从新山直通玻璃市了!普通老百姓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被躲在荧幕后的数码老千一键卷走。

然而,在感叹之余,也要为国行和相关机构的努力点赞。全国诈骗应对中心(NSRC)成功冻结1291万令吉,归还199万令吉。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至少证明这道防线没有白搭。

然而,当人们在防范电话诈骗时,老千已改用假投资App、银行职员换卡骗局或AI深度伪造。即是说,防诈意识教育要常态化,且要贴近最新骗术,不能只停留在旧招。

国家反诈骗门户(NFP)在半年内阻止3.69亿令吉的诈骗交易,效率惊人,这证明用科技追踪和拦截是正确方向。

无疑,诈骗集团比任何企业都更懂得数码转型。他们利用匿名加密货币、跨国钱骡网路和复杂的社交工程,让资金追踪变得像在迷宫里找隐形的猫。

再者,无论是被贪婪或恐惧蒙蔽双眼的受害者,还是被高薪诱惑成为钱骡的帮凶,又或是银行内鬼,人性的弱点永远是金融安全最大漏洞。

面对长期的“金融抗疫战”,或许可从数方面全面反击,即银行的硬核责任、政府与通讯业的跨国合作、公众的数码免疫力。

须严管钱骡户头

首先,必须强制银行的“冷静期”与“二次认证”,任何大额、高风险或首次转账,银行系统应强制设置12小时的“冷静期”,并要求独立身分验证。

同时,须严管钱骡户头, 除了冻结,也要对提供户口者施以更严厉的惩罚,并且在业内设立钱骡黑名单,让人知道当钱骡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次,金融犯罪无国界,但大马的法律追诉和资金追回程序却像慢动作。国行和司法机构须与邻国甚至全球伙伴建立“快速响应通道”,让追查和冻结资金的指令能秒速过境。

另外,电信公司和社群媒体平台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更严格管制大量注册的SIM卡和假冒企业、政府机构的短讯、WhatsApp帐号,不能让骗子轻易地获得犯罪工具。

总括而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免费的陷阱。任何让人发财致富、中奖或急需汇款的讯息,都应先全面怀疑。否则全民在这场防诈比赛中,一直会是落后的一方。

内阁KTV 让禁令华丽转身

 2025年10月31日


首相安华在国会“雷霆一击”宣布政府学校严禁办酒会,就连礼堂租借给外界,也得滴酒不沾。结果经华裔部长们在内阁会议上“集体上书”,搬出华社“心声”,内阁一拍桌子定案一切照旧!教育部也不搞新规,维持现有指南。

 这出戏演得像大马版的“和事佬传奇”,严肃的禁酒令瞬间被华社情绪化解。或许可吟诗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内阁知华社,杯杯不限。”

 对于此事,华社的哗然也非无的放矢。华小、华中礼堂,多半是董教协会或私人界捐赠的心血结晶,华商大佬砸钱盖堂,就为让后辈传承中华文化、办喜宴、办慈善晚会。突然来个“禁酒令”,等于掐住华社的社交命脉。

 志在争取平衡

 在大马的华裔婚宴不喝酒那不成白开水派对了?华裔部长们的“集体发声”,其实是文化守护的本能反应。华社不是在挑战伊斯兰规范,而是在求平衡。

 打趣地说,这场内阁会议简直是部长版KTV,华裔部长唱《团结就是力量》,结果和谐收场。

 然而,这结局虽皆大欢喜,但也暴露我国政治老毛病,即政策一出,先雷声大雨点小,再靠“族群游说”微调。

 “一切照旧”听起来可能太敷衍,现行指南本就模糊,什么叫现有规定适用?华小礼堂的私人部分到底怎么界定?

 因此,教育部应发声明,别让华社猜谜语。否则,下次安华心情一变,又来个加强版禁令,又历史重演?

 换言之,一切须明确指南,防患未然。这能化解族群疑虑,让政策不只是纸上谈兵。

 此外,政府别总靠内阁临时调解,或许可推“教育场地管理圆桌会”,邀董教总、伊斯兰团体、华社领袖共商。幽默的说,就像办“无酒版烧烤趴”,大家边吃沙爹边聊,矛盾自然化解。

 再者,政府应多拨款升级设施,鼓励办非酒精活动,如华乐会、书法展。安华的教书育人理念没错,但须包容多元,因为我国的魅力,就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总的来说,这次风波是大马多元政治的缩影,华社松口气,政府保颜面,但别止步于此。否则,下回酒杯一举,又得重演内阁KTV。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031/%e6%bd%98%e6%9c%89%e6%96%87%ef%bc%9a%e5%86%85%e9%98%81ktv-%e8%ae%a9%e7%a6%81%e4%bb%a4%e5%8d%8e%e4%b8%bd%e8%bd%ac%e8%ba%ab/

独家|一“技职”长(第1篇) 从“美工”到品牌 美术设计正当其道

11-11-2025

 

记者: 潘有文独家报道

高秉益老师坚信,技职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学得一技之长”,更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综合素养。
銮中于1994年创辨“美术工艺科”,后来更名为“美术与设计科”,背后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刘琪雯(右)是銮中美设科第一位考取博士学位的学生,其成功案例是激励学子勇敢追梦的灯塔。
高秉益老师于2024年与独中美术老师到南京艺术学院参访与工作坊,巧遇来自匈牙利青年参纺团。
对专业的执着与投入,让居銮中华中学的美术与设计科,不仅是全国独中的“名片”,更成为独中取经学习的对象。
+2

独家报道:潘有文
受访者提供图片

教育
居銮中华中学

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技能培养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教育),已成当下一个重要的新方向。

在董总配合下,本报即日起推出“有技有职教育”专题系列,访问校长,老师或学生,以传授者和学习者的身分分享心得;敬请留意。

位于柔佛州的居銮中华中学,以其资深的美术与设计科为典范,展现教育如何从“不务正业”的刻板印象,蜕变为备受肯定的品牌。


銮中美术与设计科资深科主任高秉益老师投身教育多年,他见证美术科从乏人问津到成为全国“名片”的历程。

他深知要推动教育,不仅需要精良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备,更需要改变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

从最初创辨于1994年的“美术工艺科”,到后来更名为“美术与设计科”,背后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高秉益老师坚信,技职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学得一技之长”,更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综合素养。

创办“美术工艺科”

它不仅涵盖传统的绘画与工艺,更拥抱了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企业识别系统(CIS)等与商业、产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设计领域。

高秉益老师坚信,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学得一技之长”,更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综合素养。他不断向学生与家长传达一个核心理念:美术与设计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职涯道路。

“美设科的课程设计是以纯美术和实用美术双向并进,理论和实践相配合,为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配合国家朝向工业国的目标。”

从第一位考取博士学位的刘琪雯,到能在新加坡创业的室内设计师,再到跨界成为中医或潜水摄影师的校友,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是最好的佐证,更是激励学子勇敢追梦的灯塔。

不仅学到绘画技巧 一座“未来工作坊”

即是说,学生们学到的不只是绘画技巧,更是一种以兴趣为起点,以实力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的生活态度。銮中的美术与设计科,不只是一个培养画家的科系,更是一座为学生打造未来职涯的工坊。

在高老师的引导下,这门学问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笔墨纸砚,而是透过一套兼顾基础与实务的课程,引导学生从画室走向广阔的职场。

他强调,任何设计工作的基石都是扎实的基础功。因此,美术与设计科的课程设计秉持着“基础为根”的核心理念。高一学生专注于“彩色绘画”和“基本设计”,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开始,培养对色彩和构图的敏锐度。

进入高二后,课程开始与产业接轨,加入“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和“包装设计”,让学生开始接触商业应用领域。

到了高三,课程进一步深化为“广告设计”,并导入极为重要的“CIS(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软体应用,更需要具备逻辑思考与品牌沟通的能力。

坚持“重基础轻软体” 专注培养核心能力

高老师坚持“重基础,轻软体”的教学策略,因他认为,中学阶段应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如色彩搭配、美学素养等,这是任何新科技所无法取代。

对于最新的AI与3D技术,他认为应保留至大学深造时再学习,因为学生在基础稳固后,能更快地掌握这些瞬息万变的新技术。

在培养学生硬实力之余,他更注重培养软实力,尤其是语文能力。他特别强调英文的重要性,因为语文能力是理解、沟通和简报的关键。

他分享美设科在高三的CIS毕业制作中,要求学生全程使用英文简报,甚至邀请大学教授举办“简报工作坊”,提前让学生适应大学与职场的环境。

对专业的执着与投入,让居銮中华中学的美术与设计科,不仅是全国独中的“名片”,更成为独中取经学习的对象。

比一般科目辛苦 兴趣努力是动力

他坦言,美术学习比一般学术科目更为辛苦,但当兴趣与努力结合,便能转化为无限的动力。这种自发性的学习热忱,正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由于早期业界实习不易,学校便将实务训练带入校内。每年让高三学生制作一本特刊,从设计、排版到印刷,所有环节都由学生一手包办,让他们在校内就能体验到专案管理的完整流程。

此外,学校也积极与大学建立联系。除了邀请大学教授指导简报,他也建议董总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主动推动与各大专院校的产学合作。他认为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能为大学提供优质的学生来源,也能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升学与就业渠道。

体现真正价值 学习榜样

銮中的美术与设计科,经过数十年的深耕,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这不仅体现在其高质量的教学上,更体现在它如何改变社会对教育的刻板印象。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不会读书才去美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然而,銮中的成功案例,正在一步步打破这些根深蒂固的负面观念。

从该科系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刘琪雯博士在学术界的卓越成就,到许多校友在各行各业的成功,都证明了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广泛可能性。

这些成功故事,不仅为在校生提供了榜样,也向家长和社会展示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这个品牌的建立,得益于学校对教育品质的坚持。高老师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师资培训与观摩活动,甚至带领老师们远赴台湾、中国,观摩前沿教学并参与特殊课程,以确保师资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正是这种对专业的执着与投入,让居銮中华中学的美术与设计科,不仅是全国的“名片”,更成为取经学习的对象,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鼓励老师“走出去” 接触更深次结构

教育的道路上,师资与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

在师资培训上,高老师提倡“走出去”的策略。他带领老师们前往台湾、中国等地的知名大学观摩,让老师们接触更深层次的结构学习。这种开放且勇于突破传统的培训方式,确保老师们能持续精进,并将最前沿的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设备上,美术与设计科也与时俱进,但并非盲目追求高端硬体。学校引入了智能白板,取代老旧的投影机,大幅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与效率。

然而,对于个人电脑,高老师则建议学生自行携带。他认为,设计领域的软硬体更新速度快,由学生自备电脑,不仅能节省学校巨大的投资成本,也能让学生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提升学习效率

眼前诸多挑战 家长仍不理解

尽管居銮中华中学的美术与设计科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推动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传统的刻板印象和家长观念。虽然情况已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美术设计领域缺乏理解,倾向于让孩子选择传统的学术科目。此外,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也使得科系面临招生困境。

然而,在这些挑战中,也蕴藏着教育独特的契机与优势。首先,銮中的”名片”效应,为教育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吸引了更多对美术有热情的学生。

其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庞大的校友网络成为了学弟妹最坚实的后盾,不仅提供了职场榜样,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美术设计的出路早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艺术创作,而是与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影视制作、动画等多元领域紧密结合,甚至能培养出跨界的复合型人才。

“我认为开办美设科必须双轨进行,纯美术是一切绘画的根本,以及设计是就业的保障,并重推行,相信素质教育中美育方面已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

高老师深信,只要持续推广教育的价值,并将课程与时代趋势相结合,教育能在未来大放异彩。

从画室到职场 多元出路图谱

“除了培养和发展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和熟练的能力,重要的还是学生潜在能力,潜能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能的展现。老师只能扮演引导和纠正的工作,以免学生钻牛角尖,适当的引导和发掘能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联想力、创造力得以开展。”

美术与设计科培养杰出学生案例

刘琪雯博士:该科系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她从KBU毕业后,曾在新加坡微软公司从事会计工作,之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完成硕士学位,目前即将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博士班毕业;
室内设计师:一名高三毕业生,未曾读大学,前往新加坡工作,两三年后便能独立画室内设计图并创业成为老板;
中医与跨界人才:有两位学生从美术科毕业后,转而学习中医,目前已在问诊;
多元设计领域:学生在美发、3D制作、室内设计、影视制作等领域均有发展;
海青班学生:一名在台湾念书的学生,两年内考取了12张证照,甚至不会游泳却考到了潜水执照;
潜水摄影师:一名在新加坡的校友,现在是潜水摄影师,负责水下拍摄工作;
壁画艺术家:约有两三名校友从事壁画创作,有些还开设了自己的画室,成为知名壁画家;
普遍就业能力:高老师强调,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工作,基本能力不成问题,并坚信“不会饿死”。许多学生即便高中毕业两年后才去读大学,也都能顺利开办画室。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251111/%e7%8b%ac%e5%ae%b6%ef%bd%9c%e4%b8%80%e6%8a%80%e8%81%8c%e9%95%bf%ef%bc%88%e7%ac%ac1%e7%af%87%ef%bc%89-%e4%bb%8e%e7%be%8e%e5%b7%a5%e5%88%b0%e5%93%81%e7%89%8c/




微博之聲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Mophiz微博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