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四不像公務員人才難當

國營電台前DJ張吉安不滿因被要求補交SPM文憑而離職,以及衛生部合約性質醫務人員是否需要具備SPM資格,近來都讓SPM文憑成為社會焦點。


就張吉安離職一事,據悉目前不少國營電台DJ,包括中文台DJ屬于合約性質,即他們並非公務員,而是勞資雙方皆可在給予至少24小時通知后,解聘或辭職。
眾所週知,正式公務員需持SPM文憑,享有勞工法令規定的所有福利,但那些合約性質的不是公務員的公務員,便無法享有正式員工的福利。
雖然不是公務員,但不少合約“公務員”,還是持有SPM文憑;但當了多年的四不像公務員DJ,如今卻還要出示SPM文憑才能續約?


在醫務人員方面,不管是合約性質的駐診醫生或準醫生,如果要成為政府醫院內的醫生,需要SPM文憑尚算合理。
應以惜才為考量
但是,如果相關醫生原本畢業自政府中學,也考取了SPM文憑,讀上了本地大學或到國外深造成為醫生,為何入職時還需要出示SPM文憑,難道不是以其最高學歷為準嗎?
一個人能夠出示大學或更高的學術證明,即是已出色完成中學教育,而且大多數大馬人考取SPM才可能繼續到政府大學或外國大學深造,政府理應以更高學術證明為準,但如今卻執著于SPM的證明。
如果政府惜才,但是又要“省錢”,想要不聘請正式公務員也不必支付公積金或相關福利,應在各政府機關統一標準聘請合約性質的“公務員”,招收更多高于SPM的人才,也不要執著于叫人出示SPM證明。
不論這政策背后是否有政治動機,例如要求持有SPM文憑的合約性質公務員轉為正式公務員,以便能更有效掌控他們的一舉一動,政府還是應以惜才為考量,別讓願意留在政府機構的四不像公務員人才就這樣流失了。
SPM只是一個標準,不應是最終標準,如果政府執著于此,就不要問人才“Sudah Pergi Mana(SPM)?”。


樂捐或「勒捐」,學生家長快樂嗎?

“學生遲繳雜費被鞭打事件”有許多“看點”,著實耐人尋味。


經教育部副部長拿督張盛聞官方“核實”,學校董事部和家協向家長徵收的費用,“全部”都屬于自願或稱為樂捐,校方並不須清楚列明那是一種樂捐。
凡把孩子送往華小的家長,年初和年中皆會收到一份所謂的“書單”,從作業簿到各種收費,例如建校基金、保安費,以及各種名堂的費用都有,但注明“樂捐“二字者寥寥無幾。
其中一項在華小中出現的“建校基金“,更是名堂極大,家長看了心頭一震──“建校哦,沒有學校孩子就沒有書讀了,當然要捐啦”。


如果一個孩子要繳60令吉,一旦有超過一個孩子在該華小就讀,校方還會“體恤”家長,只要家長同校長“商量”,或許只要一個孩子繳費就可以了。
高高在上,怎能體會百姓的苦!
且慢,建校基金是政府規定的嗎?政府不是有固定發放行政撥款給各校嗎?而且所謂的“全津”華小(政府學校)也得到政府發展拔款,華小還需要“建校”嗎?
依照張副部長的說法,學校各種雜費屬于樂捐性質,為何還會出現給或不給都有爭議的情況呢?
張大人,你或有所不知,家長擔心如果不付費或樂捐,校方會對付自己的孩子呀,尤其擔心老師會針對和為難孩子,學生繳雜費被鞭打事件就是一個事實。
發生這個事件的學校家協也證明老師有“輕輕”鞭打學生,即是說沒有繳費或遲繳這些雜費的學生有受到體罰,但這些學生犯的是什么錯,需要受到體罰呢?因為沒有“給錢”?
如果校方不是因為學生紀律問題而體罰學生,而是因為學生沒繳交或遲交屬于樂捐的費用,這不是有極大的問題嗎?
張副部長指家長若發現校方不當收費,須向教育局投報,而非上載至社交媒體。事實是已有一些家長投報教育局;長期為家長發聲的家總,也數次向教育局投報,甚至向關稅局投報學校代出版商收消費稅一事,至今卻不見當局有任何跟進行動。
而且,家長一旦投訴教育局后,校長會如何指示老師們對待那些家長不要“樂捐”雜費的孩子,只有校長心知肚明,高高在上的張副部長,能夠體會家長的憂慮嗎?

社媒網戰可激烈別下流

民政黨主席拿督斯馬袖強希望該黨增強在社交媒體網絡戰的能力,同時避免假資訊誤導民眾。


老實說,執政黨打網絡戰的能力,自2008年大選政治大海嘯后,已有不小的“提升”,能和在野黨在網絡上互相攻訐,數落彼此,甚至制造許多“故事”引導執法單位去調查。
在野黨當年大選打下的網絡戰基礎,其中有一部分建基于街頭政治,把擅于文宣戰的能力用在網絡上,吸引許多網民關注。
近10年大馬的政治和許多國家和地區相似,社媒網戰讓政治人物和相關政黨取得一定優勢,美國總統大選儼然最佳實證。


大馬經過2008年和2013年的大選網絡選戰,相信來臨的大選網絡煙硝會更濃,執政黨要在網絡中和在野黨較勁,不能只是發一發文告或說幾句話而已。
只要能夠利用團隊力量,腦力激盪,創造有創意的文字、圖像、或音樂,必然有機會引起選民的注意或認同。
實事求是,切忌人身攻擊
從目前情況看來,在野黨的網絡戰已逐漸走向極端,人身攻擊和污蔑對手的情況日趨嚴重,執政黨也跟在其后採取類似手法,最終或會兩敗俱傷和引起中間選民反感。
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打網絡戰不應人身攻擊或“黑”了對方,只需實事求是,用創意和有趣的文宣展現政黨理念,以及做過有利選民的事,這種正能量網絡選戰方法,應該也會贏得選民好感。
對于對手在網絡的惡意攻擊和指責,只要通過網絡澄清和說明,不需以牙還牙相互對罵,精神轟炸選民,誰有問題一樣可以一目瞭然。
謠言止于智者,不智者相信謠言,政治上的立場不同,若互相以各種方式攻擊,那自己和對方又有什么分別呢?
當你一根手指向外,另外4根手指是指著自己;不管是網絡戰或實體上文宣戰,與其不斷指責對手不是,不如利用機會展現自己的創意和優點,在選民心中建立良好形像。
大選跫音日近,社媒網戰會更加激烈,如果一個政黨在網上只會用下三濫的手法打擊對手,卻能夠成為國家領導者之一,對人民又有何好處?政黨之間的網絡戰可以激烈,但不應卑鄙下流啊。

微博之聲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Mophiz微博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