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用另一種方式說道理

蔡康永接受張小燕訪問時,提及他以前向大學生演講時,會說“去做喜歡做的事”。后來,一個朋友提醒了他,有些事不趁年輕時努力,年紀大一些就沒有能力去做了。

他有感而發,在微博寫了感想,大意是重復友人的說法,只是用一些更淺白的例子說明,如20多歲想當醫生而不去讀,30多歲要再讀就比較困難之類的詞句。

一些父母看了他的微博,就把這些文字印出給子女看,並且向他反應。后來,有人在微博留言,指這不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的意思嗎?

他想想也對,但如果他這么說,看來就像是老生常談,現代人也許不會接受這樣的表達方式。

個人相當贊同這種說法,老生常談的道理,雖然實際有用,但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已不“buy”這一套,有些人可能認為那是“講耶穌”,有些人底蘊不足,只認得字,不明其義。

用一些淺白的形容,加上例子,若是出自名人之口,就變得不一樣,即使是老生常談的道理,也會變成是一種“名句”,或者是令人“頓悟”的潮句。

有些老產品需要重新包裝,思想和道理原來也需要這樣。重新包裝一個道理,雖是新瓶舊酒,但卻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古人能以一句短文精僻說明,現代人未必在這樣的能力範疇內。現代人強調簡單,唯道理有時候需要用另一種形態出現,才能獲得共鳴。

若說得人沒有錯,聽得人也沒有問題,那就是不同時代需要有一些不同的溝通方式。當別人有選擇要不要聽道理時,說道理的人也可以選擇用更易讓人接受的方式說道理。


*圖取自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網誘

看到《大馬人每週上網20小時 30至39歲花最多時間》,才知道原來大馬人這么愛上網。

雖然,各家電訊公司爭相號稱寬頻網速最快,但這並不是事實,相信有不少用戶還是媽聲四起,尤其是那家老字號,簡直給人"干"翻了。

工作上基本已無法和互聯網分割,從找資料、看新聞、檢查電郵,幾乎都要上網。生活上也會需要,寫部落格、微博、到影音網站,雖不至于天天,但一星期也有兩三次。

我就是那個"30至39歲"的族群,互聯網確實讓自己很方便。現在也用手機上網,還真的很方便,只是因為電訊公司以手機上網的手費不便宜,考量荷包"豐滿"程度不足,才不常用手機上網。

不過,智能手機越來越好用,也許一兩年內,電訊公司會在調整收費,以吸引更多用戶,就像十多年前手機的台費和電話用費貴得驚人,后來才逐步下調爭取客源。

電腦和手機結合使用,看來已是無法阻擋的大趨勢,智能手機上網和平版電腦上網配套將會吸引更多人,到時隨時上網不是問題,上網的數人自然會變得更多。

我相信,只要電訊公司願意再調低下手機上網配套,再調低約十至廿巴仙,肯定能刺激更多人使用。

互聯網的便利在手機上網的催化下,將會是一個巨大誘惑,對30至39歲這一族群而言,能夠更加實用,因為這個年齡層相信最需要把它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對于其他年齡層人士,也能各取所需。


*圖片取自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谷歌想把手機變錢包!----期待這便利早日實現!

谷歌又有搞頭,要把手機變成錢包,雖然這種方式早在日本使用,但其他國家並未普及。然而,隨著智能手機風行起來,技術也逐漸走向成熟,手機錢包將對全球人類的生活起著重大影響。

 手機錢包和信用卡的其中一個共同點,就是強調無需帶太多現金出門,除了有利大眾,也免于遭匪徒盯上時,痛失鉅額現金。

 個人相當期待手機錢包能早日實現,可以在商場支付購物、泊車、用餐、高速大道收費,甚至在辦公室的電子門前一閃就可以通關,說不定還能和發出薪水的銀行連接,不必到銀行提款機拿錢,即可以通過手機使用。

 當然,一切還是安全第一。手機錢包付費,尤其金額較大的費用,必須要有密碼和手機號碼相符才可以,例如在餐館用餐后,把手機放在掃描機器后,還要輸入至少四字號碼,才能從銀行或信用卡轉賬,這樣才比較安全。

 此外,當然也要顧及手機遺失或失竊的情況,如何不讓撿獲手機的人或竊賊使用手機,以及怎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手機錢包轉用到新手機上,這是相當重要的事。


*此文已于2011年10月24日刊登在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I遞版Blog客議會

微博之聲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Mophiz微博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