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通俗化(第1篇)林清福:胥视需求市场环境 美声歌手无法普及化
有人说,会唱艺术歌曲,才真正叫作会唱歌。
站在舞台上,振气开腔,不必麦克风,声响全场,字字清淅可闻,余音还会荡漾──在空中,在听众脑中。
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哥和卡雷拉斯,备受尊崇,是真正的歌唱家。
艺术歌唱家演唱,是在诠释艺术。
可是,艺术歌曲,曲高和寡!
大马的艺术歌曲发展,或许无法与流行歌曲比肩,但投入艺术歌曲的歌者,依然努力耕耘自己的一片天。
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如何维生?是否能够通过让艺术歌曲通俗化,从中开拓更多的机会,为这行业的表演者找到更多出路,并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学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硕士
◆声乐老师:李水莲(已故)、陈毓甲、卓如燕、刘国耀等人
◆音乐理论:翟黑山
◆合唱指挥:苏庆俊教授
◆曾参与演出:《绕梁风华时代曲》、《普陀山之旅》音乐剧、《文成公主》(马、新、中、台)、《男高音之夜》、《大马八大男女高音》许多演出。
◆曾于巴生兴华中学执教华文、音乐、辅导近二十余年
◆致力推动合唱,引进台湾、菲律宾等多地的合唱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硕士
◆声乐老师:李水莲(已故)、陈毓甲、卓如燕、刘国耀等人
◆音乐理论:翟黑山
◆合唱指挥:苏庆俊教授
◆曾参与演出:《绕梁风华时代曲》、《普陀山之旅》音乐剧、《文成公主》(马、新、中、台)、《男高音之夜》、《大马八大男女高音》许多演出。
◆曾于巴生兴华中学执教华文、音乐、辅导近二十余年
◆致力推动合唱,引进台湾、菲律宾等多地的合唱团
林清福有着多年艺术歌曲的演唱经验,可说是前辈级人马。在谈及艺术歌曲演唱者的经济来源时,他坦言,大马学习美声者的收入来自教课。
“目前美声歌手的生活,有一类人是学成归来后,以教学(教唱艺术歌曲)为主,因为在大马较少艺术歌曲演唱平台,以及无此需求量,所以只能教学。另一类是教唱流行歌曲,这占相当大的部份。”
有一些知名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坚持只教美声不教流行曲,例如他的老师李水莲、槟城的陈岳凤、许良恩,以及卓如燕等人。
此外,也有一些美声演唱者像他一般,在合唱团内教唱,每月可挣得足以维生的收入。
“我年轻时喜欢演唱,但更喜欢教学,因为可以影响更多学生,以及推广声乐。”他当时在巴生兴华中学当华文和音乐老师,也让他对教学一直兴致勃勃。
主要靠教唱维生
当年他留学台湾归国后,开始教授声乐和演出,并没有投入教唱流行曲。事实上,有不少学声乐的美声歌手,转入卡拉OK歌曲的教学后飞黄腾达,这是由于学习流行歌曲者众,因而能有较佳收入。
“我教合唱团居多,成人、儿童和妇女组的合唱团皆有。目前教着巴生中华、兴华校友会合唱团、莆仙(闽北人)会馆合唱团、巴生客家公会合唱团等等。”
虽然他以教合唱团为主,但也在家授课,一个星期会教约10名学生,平均一天会有两三个学生上课。
“我今年61岁,不至于老得走不动,但也不想要太操劳。我要过较有品质的生活,希望可以有一些时间听音乐和看书。”
虽然他一直在唱艺术歌曲,但他并不会排斥流行歌曲,也不会有唱通俗歌曲的心理障碍。
他自认能唱至少80%的流行老歌,以前也有唱校园和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孕育他成长。他认为音乐之间不应相互排斥,这两种类别的歌曲各有格调。
在他看来,流行与艺术歌曲各有优点,而流行唱腔用喊的居多,也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有人说流行歌曲形式多样化,而美声歌曲只有一种。流行歌曲的唱法中,有些唱法是飘在上面,一些则是是压在喉咙的嘶喊形式,各种各样皆有。”
至于他学美声的原因,主要是欣赏其唱法,从中打开自己的视野,再去探索美声的奥秘。
“美声有自己的传统,从17世纪至今,约400年的历史。我喜欢传统,但并不排斥流行。”
他和陈容(已故大马男高音)、岑大伟(大马男高音)也在某些场合唱过一些轻松的歌曲,但并没太多人邀他们唱这类歌曲。
他相信美声方式演唱要在流行歌曲市场立足,需要经过挑选、设计和包装,大马在这方面还有所不足。
他认为大马美声演唱只是使用钢琴伴奏过于单元,西方美声演唱大多数以整个乐团伴奏,显现其高雅的一面,或许是能在流行歌曲场占一席位的原因。
因此,他认为想让艺术歌曲在市场得到重视,除了胥视需求,也要看是否有人愿意为艺术歌曲建立一个市场环境,从挑选歌者到经纪人的安排,皆是需要考量的市场条件。
欧洲虽盛行仍不及流行曲
美声或艺术歌曲源于西方,尤其是欧洲极为盛行,但流行曲是全球大势所趋。
“美声是欧洲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但唱美声现在也未必好‘捞’,除非是顶级的歌者。”林清福表示,现在全世界都是流行歌曲,即使是意大利和法国欧洲国家,也受到这股风潮影响。
欧洲的美声也是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不少人还是喜欢欣赏艺术歌曲,就如中国的北京人民爱听京剧般,也像大马人夜间爱到嘛嘛档一样,外人未能理解个中文化。
然而,欧洲人虽然爱听艺术歌曲,有着固定的观众,但当地人也视其价格较高的入场票是奢侈品,未必人人有能力购买。因此,当地的美声表演的门票分为坐票和站票,平衡票价以吸引观众入场。
“欧洲美声歌者的收入能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但他们一般只演唱不教课,不太像这里的歌者需以教课维生。”
林清福指出,即使当地美声歌者教学也只教发声或只指导数部歌剧,同时能专注于某一方面。至于学习美声者可能需向数位老师学习,才能完整掌握美声演唱技巧。
他认为亚洲地区的艺术歌市场不广,以前或许是台湾市场较佳,但现在反而是中国形势转好。这是由于中国人口极多,学习美声者也多,需求量较大。
“新加坡的美声市场也不见得如何,香港因功利主义强,更是不必多说。台湾地区少子化且经济不好,少有人学习美声。韩国的声乐很强,在世界欧洲大赛有好成绩,日本美声市场则还可以。”
1987年接触美声一学17年
由于热爱音乐,林清福于中学毕业华后就到台湾修读中文,也在台湾的文化氛围影响下,继续学习音乐。
他在台湾师范大学修读中文系时,也参加校内的侨生歌唱比赛,夺下比赛冠军,之后还在台湾的其他歌唱比赛中称霸了三四次。
“当时(1980年代)的校园歌曲比赛,我曾有两次和后来成为流行歌手的周华健同台,两次我都拿下冠军,周华健则是亚军。”
他在歌唱比赛取得亮眼成绩后,就有老师发掘他,让他加入著名的爵士大师翟黑山的合唱团。他在进入这个合唱团后,才晓得唱歌非易事,还需要学习音乐和乐理。
林清福完成台湾的学业归国后,在1987年开始向本地声乐老师李水莲学习美声,这一学就是17年,而后者也不断提拔他,成为他在美声之路的贵人之一。
认识不少顶级大师
其实,早在他出国留学前,也向大马艺术歌曲界的两位重要人物卓如燕和刘国耀学习美声唱法。此后,他于1993年到新加坡攻读中文硕士学位时,也向当地资深的音乐老师陈玉升学习。
他一路走来认识不少音乐方面的顶级大师,提升他在艺术歌曲和美声的认知、观念和技术,影响他最大的是台湾指挥家苏清全。在他于2000年投入合唱教学前,苏清全在这方面影响他极深,也让他在那十年间掌握极多合唱知识。
指导高官夫人合唱团近10年
已有三四十年历史的“爱心合唱团”(Caring & Sharing),原本是一些高官和其夫人们组成的合唱团,常以慈善演出方式表演,而林清福是这个合唱团的指导老师之一,大约已教唱近十年。
“这合唱团经过很多任老师,第一位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中音许庆强,其后是资深音乐家张材光,第三位是周扬平,之后应该是陈容和我。”
教声乐者未必会教合唱,而林清福拥有指导合唱的背景和资历,因此也是受邀指导该合唱团的原因之一。目前还有不同老师指导这个合唱团,但他是较为主要的负责人。
合唱团为教育团体筹款
他与该合唱团的合作缘自一次的演出,当时他与另一位女高音卓如燕举办“绕梁风华”演唱会,前副部长韩春锦和林良实夫人王维娜前来观赏,后者就向他发出一对一教学的邀请,后来他就成为合唱团的导师之一。
“合唱团的发起人是王维娜和李三春的太太,开始时以高官和其夫人们为主,后来一些喜欢唱歌的人后来也陆续加进来了。”
他指出,这个合唱团会为教育团体筹款,也会为水灾、海啸或地震的灾黎演出募款。除此之外,也会受邀在一些活动上演出,因此当有对外表演前,指导老师才会前去指导合唱团团员练习。
西方美声男伶组合受欢迎
若谈及艺术歌曲在流行市场的表演,在海外的美声歌者中,一组名为美声男伶(Il Divo)的组合,以唱歌剧流行音乐、声乐为主,用美声演唱方式,在流行歌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得到不少人喜爱。
美声男伶这个组合的成员分别来自西班牙的卡洛斯马林(Carlos Marin)、瑞士的厄斯布勒(Urs Buhler)、法国的萨巴斯汀伊桑巴尔(Sebastien Izambard),以及及来自美国的大卫米勒(David Miller)。
对于美声男伶这个例子是否能复制在亚洲市场,甚至是在大马市场上,林清福认为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挂钩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里是否拥有这样的市场。
要开个人演唱会不容易
能在舞台上为观众唱出首首好歌,是歌者的梦想;举办个人演唱会更是一种荣誉,但大马的美声歌手,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想要自己一个人开演唱会?那就要有号召力,同时最好有人协助主办,因卖票和其他方面会辛苦。”
林清福于今年一月初,才与另外9位大马男高音,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共同完成《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巨响印新岁》的演出。
他从出道至今,至少累积五六十场公开演出经验,从当年参与的“绕梁风华》巡回三四十场,以及《文成公主》的舞台演出,再到配合中文报系列活动到数个地方表演,甚至与当年尚在世的本地著名男高音陈容和卓如燕同台演唱,可谓演出经验丰富。
然而,身为美声歌手演唱艺术歌曲的收入并不可观,就一场合作演出而言,不计难以多得的巡回演出在内,其个人若收取每场1200令吉演出费用,还要付给伴奏者至少400令吉,实际收入并不多。
大马美声演唱者可否到外发展呢?他认为美声歌者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不易,例如在欧洲方面,当地已有自己的美声人才和观众。
当年大马男高音陈容在欧洲声乐大赛拿下奖项,一度获邀到当地演出歌剧,但之后少有再邀请他前去表演,说明大马美声歌手不易在外国艺术歌曲市场分一杯羹。
艺术歌曲通俗化(第2篇) 岑大伟:可以互相融合 艺术+流行唱出火花
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之间,仿佛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墙。但一些艺术歌曲工作者认为,要跨越它,取决于用何种方式呈献和融合两者间的差异。
这两种形态的歌曲,各有各的价值,各花入各眼,胥视人们如何赋予它们更多的生命力,以及感受它的存在,并为之创造不同的可能。
欣尝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的人,双方难免各有意见,欣尝角度也有抵触。在艺术歌曲领域浸淫多年,今年42岁的岑大伟认为,艺术与流行演唱双方确有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他觉得可以互相融合。
“艺术与流行歌曲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碰撞的。你看早期的帕瓦罗蒂(Pavarotti,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也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别号‘高音C之王’)也唱流行歌呀!流行歌用美声方式唱也别有风味。”
他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此两者可相互融合,指本地流行音乐人周金亮把流行歌曲艺术化即是例子。
“他写了一些蛮不错的曲子,找人重新将它弄成艺术歌曲的形式来演唱,当成艺术歌曲重新编排后,转至另一层次演唱。我也鼓励周金亮将这些歌曲出版成乐谱。”
周金亮这些由流行曲式转成艺术歌曲的作品,大多数已在大马著名的诗歌表演《动地吟》发表,此活动是以现代诗为主轴,以朗诵、演唱、舞蹈、音乐等艺术方式呈现诗歌。
“他将这些歌曲艺术化,这样的方式变得很奇妙。艺术歌曲界的反应不错,这些歌曲推出之后,开始有艺术歌曲歌者选唱。”
学术界对艺术歌曲的定义,认为它是属于人声和一台钢琴的音乐表现体栽。艺术歌曲也与奥地利作曲家,号称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以及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的舒伯特有关(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
这种表演方式是歌者配上一台钢琴与和声,而钢琴不仅是伴奏之用,而是让钢琴的调性和氛围、以及独奏音乐和人声结合呈现的艺术歌曲。
让观众找到共鸣
“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创作时,已赋予钢琴生命,歌曲内容丰富,从曲式的高低起伏、张力、力度,都当成是钢琴独奏作品来铺排。”
如果流行歌曲艺术化可行,相反的,艺术歌曲通俗化是否能引起关注呢?岑大伟认为可行,因艺术教育普及化有其积极作用。
“一般群众不会听艺术歌曲,但因为有欧美的美声组合──美声男伶(Il Divo)这种包装方式,让人听到了世界名歌,并且对曲子发声有所认识,就能吸引观众去听,这就有着其积极作用。”
换言之,不论流行歌曲艺术化,或是艺术歌曲通俗化,只要能够找一个融合的方式,双方的观众会有机会找到共鸣之处。
演译风格各有千秋
对于演唱艺术歌曲者的人来说,选择演唱流行就是降格吗?
岑大伟不赞同这类的标签方式。他相信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歌者,演唱何种歌曲,皆如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般,胥视个人要求,各适所需。
“就如花瓶各有不同,有些人觉得只要买来盛水就可以,但有的人是要去品味它的构造和孤度调工,不能定义好坏,因各有各自的价值在内。”
他以经典歌曲《夜来香》和《不了情》为例,唱声乐的人不屑演唱这类歌曲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这类歌曲以合唱形式呈现,赋予其艺术价值,就能呈现不同风貌。
就如他看过中国春晚的舞台上,出现一首歌可有三种风格演译,分别是有人以摇滚风格呈现,另一人则以西方美声唱法表达,再有人以民歌唱法表现,三者交替呈现歌曲不同的风格。
“这就是没有谁看不起谁,从艺术和作品演出方向出发,没有任何偏见。”
就他而言,不能以通俗或不通俗界定歌曲,这是不适合的角度,关键在于切入或呈现的方式,以此为歌曲带来不一样的生命力。
本地没有职业歌唱家
在大马的声乐界唱艺术歌曲者,基本上都必须靠教唱维持生计,岑大伟相信至今为止本地没有一个职业歌唱家,即使当年声名鼎盛的陈容也不是。
“大马的美声歌手的演出,一般是按项目进行(by project),即是今天可能有一个音乐会,但之后又不知要等到什么牛年马月才会再有一个音乐会或商演的邀约。因此,我们更多的是以教唱收入维持。”
虽然近年大马的歌剧表演渐增,但这些活动依然是按项目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季节,美声歌手无法放弃教唱全身投入排练和演出。并不只是大马如此,整个东南亚的美声界也如此。
就他所知,香港与台湾地区的美声界与东南亚的情况无甚差异,只有西方国家美声歌者,才能只管练歌和全职演出。
中国视为铁饭碗
“中国的国家体制不同,他们拥有政府出资的职业艺术团,爱好美声者考进艺术团就专注练歌演出。演出者还分成国家级、省级或市级,并不担心观众来源,属于领取月薪的铁饭碗。”
这类艺术团甚至可组织下乡演出,也具有组织观众的能力。他们与西方国家相似,无法只能靠门票收入,需要寻找商家赞助演出。
业余声乐爱好者也不赖
岑大伟教授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大专院校,以及一些业余爱好者。前者学习声乐主要是准备考试,后者则以兴趣居多。
但是,千万别小觑这些业余声乐爱好者,他称赞这些学生的的水平并不业余,偶尔一些学生还比专业歌者更认真。
“最初会有一些‘快熟面主义者’,上了几次课之后,当发现自己打不下基础就会知难而退。学声乐像学打太极和扎马步一样,需要时间努力累积沉淀,并非给了学费上了两三堂课就会学得好。”
他表示,那些最终留下来继续学习声乐者,皆是想要在美声方面有所精进之人,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要求。
虽然有人向他学习声乐,但他并无开设音乐学院授课,而是在自己的住家和其老师陈容留下的一所中心内教课,“我们极少人会开设音乐学院,主要是依靠口碑和知名度在家教学。”
非大马文化没产业链传承
全球各地的流行音乐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产业链,环环相扣的为流行乐坛创造生力军,让这个行业生机勃勃。艺术歌曲的产业链似乎也在欧美一些地区出现,虽然未必成为大趋势,但也有固定的观众群。
需要慢慢培养
然而,在东南亚的国家,包括大马并未有艺术歌曲产业链出现,究竟其中的问题在哪?
“美声或艺术歌曲属于西方的文化,并非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产业链传承。在西方国家的声乐比赛,除了有评判,更多的是经纪公司的经纪人在台下观看,他们清楚哪一个剧院或演出需要怎样的歌手,就会与拿奖的歌手签约,创造这样的产业链。”
岑大伟表示,西方艺术歌曲市场的观众有欣赏能力,虽然大马近年已逐渐出现少量的这类观众,但还需要慢慢培养。
注重传授技巧自由选曲
岑大伟有着丰富的艺术歌曲底蕴,但对于传授学生美声方面的技巧方面,并没有限制他们必须选唱艺术歌曲。
“如果我的学生要唱流行歌,我没有异议。学声乐的目的,就是掌握声乐的技巧,学好了声乐的技巧可保护你的声音和声带,以及知道如何掌控和发挥自己的声音,之后要唱什么就去唱。”
他也举例,一些学习声乐的歌手,能够在管弦乐团表演,但也能凭着丰富的演唱技巧,使用美声演唱经典老歌,这并无不可,因为歌曲本身只是一种题材和方式。
大专院校培养新生代歌手
马来亚大学于1976年拥有声乐课程,1980年代则出现首个民营的声乐大专院校──马来西亚艺术学学院(MIA),随后槟城理科大学也设立音乐系,之后文化艺术及旅游部也开设Aswara艺术大学,私人界的院校如Sedaya和ICOM也设有音乐系,甚至一些师范学院也有音乐系让学生就读。
如今在艺术歌曲舞台上的歌者已不少,例如今年一月举行的《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巨响印新岁”》活动,已能有一定的数量的歌者可供选择。
这些美声歌者拥有自己的学生,加上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一群人,除了培养不少新生代的美声歌手,也培养了观众。
“现在的独中或中小学合唱团也多了,中小学合唱团的老师也越来越专业。有接触艺术歌曲和合唱的孩子,若不满足于在学校所学,也会找个别的老师指导。”
岑大伟觉得这是往积极方向良性循环,只是发展速度不快。
⊙岑大伟简介
◆假声男高音/男高音,合唱指挥;
◆中国湘南大学音乐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日本“第18届大阪国际音乐大赛”声乐首奖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奖”得主;
◆南京师范大学声乐专业方向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俞子正教授)及英国伦敦音乐学院院士文凭;
◆早年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师承歌唱家陈容)及中国西安音乐院(师从歌唱家和慧),后考入华中师大学合唱指挥硕士班(师从指挥家严良堃、田晓宝博士);
◆三度代表大马参与韩国ASIA OPERA 歌剧艺术节演出,获得国内外乐界甚好评价;
◆现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师、共响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陈容音乐协会秘书长、 隆雪中堂董事兼文教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湘南大学音乐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日本“第18届大阪国际音乐大赛”声乐首奖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奖”得主;
◆南京师范大学声乐专业方向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俞子正教授)及英国伦敦音乐学院院士文凭;
◆早年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师承歌唱家陈容)及中国西安音乐院(师从歌唱家和慧),后考入华中师大学合唱指挥硕士班(师从指挥家严良堃、田晓宝博士);
◆三度代表大马参与韩国ASIA OPERA 歌剧艺术节演出,获得国内外乐界甚好评价;
◆现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师、共响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陈容音乐协会秘书长、 隆雪中堂董事兼文教委员会副主席。
艺术歌曲通俗化(第3篇) 刘志伟:学习者年轻化 艺术歌曲更多人欣赏
大马的艺术歌曲市场规模远远不如欧美大,但近年已有改善,学习美声者和观众群有增加。
本地艺术歌曲的大环境逐渐改变,表演和竞赛平台稍有增加,间接促使更多人关注美声表演,也有更多人愿意寻找老师学习声乐,无形中增加美声歌手的收入,同时改善本地美声歌手和艺术歌曲的发挥空间。
在法国学习声乐、钻研美声技巧的男高音刘志伟,留法10年后回到大马,发现大马华人对艺术歌曲的接受程度已有所不同。
首先,已有较多人听歌剧,因为在这之前,大马一年内能有一部歌剧上演已属不错,但现今一年内已有两三部中英文歌剧上演。
当有更多人懂得欣赏艺术歌曲,除了增加观众,也增加美声歌手的收入。因为这意味着有观众喜欢艺术歌曲后,进而想要学习声乐,向美声歌手学艺。
不只如此,如今小学的歌唱比赛中,已有学生演唱艺术歌曲,力求脱颖而出,渐接让艺术歌曲走入师长和学生的视野。
“现在的小学歌唱比赛,不只是唱儿歌,而是难度高的艺术歌曲。
一般上,10岁以上的小孩就能唱这类歌曲,艺术歌曲老师的收入可能因此有所增加。”
当家长在儿童歌唱比赛中看见演唱艺术歌曲的小孩有机会得奖,为让孩子提升演唱技巧,就会开始寻找这方面的老师指导孩子的唱法。
独唱表演买少见少
虽然这些迹像显示艺术歌曲正逐渐进入另一小部份人的视野,也扩大美声歌手的舞台空间,但像刘志伟这类美声歌手的独唱表演机会,依然买少见少。
“美声表演的机会出现在歌剧中,例如近几年冒出来的KLCO(Kuala Lumpur City Opera)等组织,但他们是英文源流,以推广西方歌剧为主。”
如今已有一些欣赏艺术歌曲的观众,但若是美声歌手想要开办独唱会,却可能担心观众认为已观赏过相关美声歌手演出,而不愿支持独唱会。
在他看来,今年一月初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的“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巨响印新岁”演出,能够一次观赏10位美声歌手的演出,反而可吸引观众。
若有10位美声歌手演唱,有些歌手可演唱较为通俗的歌曲,一些观众听过的歌曲也可以重新演译,或以合唱或双口合唱呈现,从中逐渐潜移默化和吸引观众,展现独唱会难有的格局。
“我们需要教育听众,不能一下子要他们接受这么硬的东西。因此需要让学习美声的人年轻化,鼓励他们多多学习美声。”
不爱表演反喜欢教学
有些人喜欢在台上放声歌唱,有些人则爱当幕后推手,刘志伟就是后者。
他目前的事业是以钢琴伴奏、教唱和美声演唱为主,教唱是主要收入来源,美声演唱表演反而不是他的主要选择,因自认并非他的强项。
“表演者和老师的角色也不同,有些人是上台一条龙,但我不属于这种类型,我是比较内向的人,而且学过声乐教学,当训练一个人在台上唱得很出色时,我会很开心。”
早年他到法国深造美声,每年两个月放暑假回国时,开始收学生教课。这些学生通过接触大马的大师班课程,得知他在法国学习声乐,期待能从他身上学习新东西。
“每年我暑假回来,这些学生都会回来上课,虽然我不在大马,但大家都知道我是谁,因此我从法国读完回国,三四个月内就已有50位学生。”
他于2013年学成归国,当时大马著名男高音陈容已去世一两年,一些陈容的学生也转而随他学习声乐,包括一些拿汀级的学员。
起初为美声歌手伴奏
刘志伟30岁到法国学习美声,回到大马已近5年。然而,他开始并非学习美声,而是自17岁开始学习古典钢琴,之后在机缘巧合下,陆续为众多美声歌手伴奏,并逐渐踏入艺术歌曲的殿堂。
“我学钢琴10年后,开始当陈容等人的钢琴伴奏。陈容不晓得弹琴,他教学时就找我伴奏。”
美声歌手的钢琴伴奏与一般的钢琴伴奏不同,需要配合歌手的呼吸和歌唱情绪。因此,如果美声歌手找到不敏感的钢琴伴奏者,演唱就比较辛苦。
“当时,因为陈容和卓如燕(著名女高音)发现我会弹,还说:这个小孩子弹钢琴很有感觉。因此他们演出时,就会邀我伴奏。”
有一次,他在槟城的一个艺术歌曲比赛当伴奏时,认识当时的美声老师黄益忠,两人交流后,后者建议患有鼻炎问题的他学唱美声,相信能改善病情,于是介绍他向吉隆坡的美声老师谢承钿学习声乐。
“谢承钿成了我第一位声乐老师,这一学就好像上贼船,无法停下来不学声乐,因有太多奥妙的东西,越来越发现声音的多样化。”
被赞有天赋赴法国深造
刘志伟向男中音谢承钿学习声乐一段时间后,当陈容的意大利老师安吉拉玛兰蒂(Angela Maranti)来马开办大师班时,他前去上课被告知他的声线属于男高音。
在谢承钿的建议下,他转向陈容的师妹叶洁芝女高音学习声乐3年。叶洁芝认为他有音乐方面的天赋,若不出国学习声乐未免过于可惜。
“我家境贫穷没可能出国,才会一直教钢琴和伴奏挣钱,从未想过出国,那是遥不可及的事。”
当时,刘志伟已年届30岁,若再不出国深造声乐,就要错过良机。幸好,有一位教会朋友愿意赞助其赴法国学习声乐一年的费用,开启他学习美声的另一条路。
叶洁芝建议他到法国学习声乐,因为他的声音条件不适合到意大利学习声乐,反而适合当到法国学习不一样的东西。
“意大利和法国的语言不同,处理音乐的方式也有差别。法国讲究细腻和艺术性,意大利讲求豪放和奔放。后者的唱法和嗓子都很大,因而以歌剧闻名,法国则以是艺术歌曲闻名。”
巫裔女学生夺全国冠军
在刘志伟现有的六七十位学生中,有数位是非华裔学生,一些人已在艺术歌曲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
他指导非华裔学生的机缘,始自当年他的老师之一──男中音谢承钿。当时谢承钿在玛拉工艺大学教唱艺术歌曲,刘志伟协助学生伴奏,从中结识学习艺术歌曲的巫裔学生。
“当时,在玛拉大学学习声乐需要唱艺术歌曲,后来才有流行歌曲教学。那里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唱流行歌曲,没有几个是唱艺术歌曲,因为艺术歌曲没有马来市场。”
在这之中,有一个名叫伊尔玛(Irma)的巫裔女学生,大学毕业后很久没有唱艺术歌曲,就在刘志伟从法国回来后,通过面书联络上他,因而开始成为他的学生。
最近,伊尔玛在2018年的全国艺术歌曲比赛中,击败众多华裔美声歌手,夺下全国冠军。
父母要求认真对待音乐
伊尔玛自小爱唱歌,4岁就能哼唱当时的流行曲,长大后要求父母让她往歌唱音乐发展,父母答应了他,还鼓励和要求她认真对待音乐。
她曾在玛拉工艺大学修读西方古典乐,毕业前已在其声乐老师拿督赛菲纳丝斯拉曼执教的国家艺术学院(ASWARA,Akademi Seni Budaya dan Warisan Kebangsaan)当助教。
“我毕业一年后,玛拉就邀请我成为讲师,现在我在一间国际学校当音乐老师。当初,关于当歌手收入问题,我的亲戚有提出疑问,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没问题。”
她的学生年纪较轻,而且倾向于学习流行歌曲,她不想抹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而没有特别要求他们学习美声。但一些在国家艺术学院的学生,因为需要面对声乐考试,就会向她学习美声。
巫裔艺术歌曲市场更小
大马的巫裔美声歌手并不多见,可能少于十个,伊尔玛和她的两个老师就是其中3人。
伊尔玛当年在玛拉工艺大学有两位老师,分别是女高音拿督赛菲纳丝斯拉曼(Syafinaz Selama),以及凯鲁妮莎(Khairul Nisah)。
她毕业后,继续在刘志伟门下学习,并在他的鼓励下参加2018年艺术歌曲比赛,最终摘下桂冠。
伊尔玛说:“我很兴奋能够参赛,我一直都想要参加比赛。这次比赛因需要唱华语歌曲,所以需要特别去记歌词,这很困难,但老师(刘志伟)帮我很多。”
这个比赛需要演唱5首歌曲,必须两首中文歌曲,以及任选3首其他语文歌曲。她选唱《圆月中秋》和《飞天》两首中文歌,另外则选唱2首法文歌和一首意大利文歌曲。
需有规律训练
对于艺术歌曲,她认为需要时常有规律的训练;流行歌曲虽也有同样要求,但掌握艺术歌曲之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去练唱流行歌曲或不同类的歌曲,将会更得心应手。
相较大马的华裔术歌曲市场,巫裔艺术歌曲市场更小,在一些晚会或商业活动上,上台演唱的巫裔歌手,大多数只能选择演唱非艺术歌曲。
“一些商演,如服装表演,邀请我当开幕或闭幕歌手的时,有些会要求我演唱艺术歌曲,但这只是以服装表演居多。在晚会的演出就没法演唱艺术歌曲,而是演唱流行曲或爵士歌曲。”
法唱法收敛温柔
意唱法嗓子要大
刘志伟在法国10年,其中7年学习声乐,另3年从事教学工作,在法国和比利时皆留下足迹,主要是指导一些有兴趣于美声演唱的业余爱好者。
“在法国学习的唱法,主要是处理歌曲音乐的方法不同。比如说意大利艺术歌曲有些地方需要用豁出去的方式演唱,但法国的就会比较收敛和温柔,不似意大利的华丽唱法。”
艺术歌曲和艺术唱法并不同,刘志伟学习的唱法叫美声唱法(Beautiful singing,意大利文是Belcanto),可用来唱艺术歌曲和歌剧,也可演唱轻型音乐剧。
“意大利的这种唱法也叫美声唱法,只是比较注重在歌剧方面。歌剧的对像是一大群人,在很大的音乐厅演出,因此嗓子必须够大。
艺术歌曲如沙龙(Salon),是在小型的音乐厅演出,所以不讲求声量。因此艺术歌曲和美声唱法是两回事,美声唱法是一种方法,艺术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
人物背景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纯美术系毕业,主修油画;
◆拥有英国三一音乐院钢琴演译及教学文凭(ATCL、LTCL);
◆曾随男中音谢承钿、女高音叶洁芝、艺术指导温志忠学习;
◆赴法国学习声乐演译及教学;
◆多次担任国内外艺术比赛钢琴伴奏;
◆目前在吉隆坡教授声乐,以及在台湾、厦门、巴黎开设大师班。
◆拥有英国三一音乐院钢琴演译及教学文凭(ATCL、LTCL);
◆曾随男中音谢承钿、女高音叶洁芝、艺术指导温志忠学习;
◆赴法国学习声乐演译及教学;
◆多次担任国内外艺术比赛钢琴伴奏;
◆目前在吉隆坡教授声乐,以及在台湾、厦门、巴黎开设大师班。
艺术歌曲通俗化(第4篇)走出户外的录音工程师 为美声歌手寻更自然声音
从音乐角度而言,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本是同根生,但表达和呈献方式各有不同。然而,艺术歌曲在东方社会,包括在大马面对极大的挑战,期待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能否相互交融共生,最终取决于相关人士的心态。不管是艺术歌曲通俗化或流行歌曲艺术化的努力,能够让演唱者舒服的演唱,让观众觉有共鸣,才是打破双方隔阂的关键。
熟悉录音师陈嘉健的朋友称他为JJ,他已在音乐领域31年,目前也在吉隆坡珍城广场开设“声活小剧场”(The Play Haus)。
他最初参与流行音乐领域的工作,包括制作与策划。他于10年前开始转型,因不想只呆在录音室小房间内,因而开始接触艺术歌曲方面相关人士。
“我接触的艺术歌者不多,目前认识的有卓如燕、林清福、叶洁芝等人,最近则接触较多歌剧,因有单位每年搞两部歌剧,以英文为主。可能我处理的声音方式接近他们所要的效果,因此现场声音都由我负责。”
身为一名录音师,他出道之后参与不少本地流行音乐的专辑,包括阿牛陈庆祥、梁静茹、张智成、张盛德和周金亮等人。
当他决定不想在固定空间内录音后,就决定走出户外录音,寻找更自然的声音,因此主动联络大马著名女高音卓如燕试音而与她相识,也逐步认识一些大马艺术歌曲工作者。
助找出更适合器材
“我在20多年前已对录音方面有一些看法,想用我的经验为这些声音工作者提供意见,让他们知道何种器材或麦克风更适合他们的声音。”
他接触卓如燕之后,为她的其中一张专辑在一间音乐教室里录音,并且向她提供保留声音质感和美感的录音之法。
这次的合作让卓如燕惊喜万分,向他直呼:“你这十几廿年躲到哪里去了?”。这是由于她这类艺术歌曲歌手,喜欢追求自然的声音,也一直在寻觅像陈嘉健这样的录音工程师,期盼录音师能够了解美声歌手要求的声音效果。
由此可见,美声歌手追求音质效果,尤其是在录制专辑时,对于所呈现出来的美声特质有不一样的要求。
“流行和艺术是两个世界,需要从起点探讨何为艺术?对我来说,艺术是生活,艺术表演是生活的表达方式。各人有其觉得舒服的表达方式,例如文字工作者以文字表达,摄影和画画呈献视觉效果,音乐方面有人觉要用乐器,有人则是使用用演唱表达生活。”
至于艺术和流行音乐的唱法,原本在技术和观念方面就有不同。艺术歌曲强调技术层面,流行音乐较为随性。在他看来,演唱艺术歌曲的美声歌手都有基本乐理知识,流行音乐歌手未必会有。
艺术与流行可结合
“我看到的艺术与流行这两个世界,分别活在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可以共存,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美和局限,包括如何打破艺术歌曲严肃和拘谨一面,以及如何让让流行曲有规律和自律?这些双方都在摸索着,也有人很想结合两个世界。”
他相信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另一个方式并无问题,因为它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就如目前餐饮界流行西餐与中餐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融合食物(Fusion food,亦称无国界料理),可以拼凑在一起成为一种新东西。
“但是,融合不是每个人都可做到,这要看个人的性格和观念而定,就好像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我不在录音室内录音,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录音的方式。”
这种不同方式等同是创造新的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回归所谓艺术表演的核心,因这也是生活的表达方式,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能否结合,也是相似的理念。
“人的声音和乐器只是工具,主要是利用工具来表达喜怒哀乐。”在他看来,歌曲区分艺术与流行并无关对错,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舒服的表达情绪和生活的方式。
扮演流行和艺术的中间人
嘉健从流行音乐的录音室走出来,再接触艺术歌曲领域,为相关歌手录音,对两个领域略知一二。
他自认现在享受倘佯在艺术歌曲海洋的感觉,虽然有时听歌剧面对语言上障碍,但音乐跨越一切,他依然乐在其中。
“我很喜欢这样,能够接触流行和艺术两个世界。我也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会向双方支持者解释其中的不同,传达各有各的优美。
他认为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之间,最主要的分别在于唱法。前者注重声音共鸣和技巧,歌者往往了解自己的声音;后者则是较为随性,因而在唱法有所不同。
由于美声歌手每天需要练歌和练习发声,也要看谱演唱,因此演唱艺术歌曲给人的感觉是认真与拘束,在舞台也较为严谨,难免让非好此道者觉得它过于刻板和枯橾。
艺术可成生活一部份
在与艺术歌曲领域工作者有深入的接触后,陈嘉健感受到其中与众不同的美,因而他相信艺术歌曲工作有着一定的前景。
然而,他认为艺术歌曲需要走入民间和生活化,让观众把艺术当成生活一部份,这不只是相关工作者在努力,观众也需有一些反思。
“偶尔去看艺术表演,可以成为生活一部份。有人每月要买一两本书来看,因为是精神粮食,为何看表演不是?艺术表演也是一种精神粮食。有人可以一家四口花费数百令吉看戏,为何不能每两个月看一次艺术表演?”
姑且不论艺术歌曲市场大小,抑或因外国市场优于本土市场,仅从生活角度去看,只要表演者和观众双方能够打破旧观念,相信艺术歌曲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打破框架 歌手须尝新
任何事情要跨出第一步,打破框框才会知道结果如何。
如果要让艺术歌曲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歌手需要一定勇气尝试一些新事物,才有机会打破某些观念,让更多人的目光投向该处。
“一直以来,艺术歌曲给听众的观念是看得到,但摸不到,因此就要打破这个观念,艺术歌曲肯定能与流行歌曲结合。”
陈嘉健与女高音卓如燕曾开启一个实验,即于去年举办一场以艺术歌曲方式唱儿歌的演出,突破艺术歌曲旧有的框框,赢得不少家长和小孩的喜爱。
“卓如燕去年唱儿歌,来看的人很感动,有人听到流眼泪,小朋友也很喜欢。卓如燕艺术唱腔唱儿歌,打破人们以为艺术歌曲就要高高在上的框框。”
在卓如燕这场儿歌活动之前,陈嘉健建议她把来听歌的小孩,当成是自己的侄儿侄女,把演唱当成是分享与沟通,以传拉近台上和台下的距离。
不只如此,之后他还举办了另一场儿童古典音乐会,让前来观看的家长突破对古典音乐刻板的印象,发现古典音乐也可以很有趣。
“艺术歌曲也一样,可以好听也不难接受,因此大家就要打破框架,弄大这块‘蛋糕’。”
非主流、主流歌曲 相互影响
从东方至西方,观众皆比较容易接受流行歌曲。但是,陈嘉健指出,主流最初也是出自非主流,非主流的艺术歌曲和属于主流的流行歌曲皆是相互影响。
“就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歌唱选秀节目)的参加者,相信十个有九个都受过艺术歌曲(美声)训练,这从他们的唱腔中可看出来,说明艺术歌曲与流行开始结合了。”
即使如此,这两者的支持者确实存在一些歧见,甚至相互看轻。如果说艺术歌曲一方对流行歌曲唱腔嗤之以鼻,包括一些前者观众指称后者没有音乐内涵,那流行歌曲一方何尝不也是对艺术歌曲存在“清高”的偏见。
“大马的音乐还不能形成工业,因为在观念上,艺术与流行曲双方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歌者,都对彼此存有很多错觉,因而建造不少意见不同的高墙。”这两者间必须相互了解,才会取得某方面的共识。他举例表示,如果习惯吃中餐的人,对西餐有偏见,可能需要了解另一方是如何制作出一道食物,以及理解其表达食物的方式,才能公平的下定论。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亦同此理。
曾在剧场、庙内录音
国内属一属二的女高音卓如燕近几年的专辑,皆是找陈嘉健为她录音,但没有一张是在录音室录制。
“如果不在录音室录音出现杂音,可以事后处理。我们曾试过在剧场录音,她首张儿歌专辑,就是在鲍以灵(一位音乐人)的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内录制。”
此外,一些从事流行音乐的唱作人,包括另类音乐人的张盛德的专辑,陈嘉健就是在对方住家房间和客厅内录制。同时,也有一些华乐乐器,如古筝的声音,是在砂拉越古晋一间庙内收音,偶尔还可以听见虫鸟齐鸣的声音。
“艺术歌曲歌者追求声音质素,我是追求让录音者在舒服的空间内录音,这与流行的录法不同,我自10年前转型后就已少回录音室录音了。”
艺术歌曲通俗化(完结篇)培育美声歌手‧赞助活动经费 推广文艺 需政府助力
近廿年来,大马艺术歌曲发展并不迅速,但在一众美声歌手前辈默默耕耘下,已培训出一批美声人才接下棒子。
今年年初举行的《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吉响印新岁》,就邀得10位本地男高音共同演出,甚至还有后备人选,说明美声界虽非人才济济,但也有人才接班。
此外,艺术歌曲活动需要幕后推手,因此政府和社团要扶他们一把,才能让艺术歌曲发展得更好。
举办艺术歌曲演唱活动不似办流行歌曲演唱会,不只是要担心票房,也要为表演人数伤脑筋。
早期的艺术歌曲表演活动,例如在著名美声老师李水莲或大马著名男高音陈容的时代,想要找十大男高音聚首一堂演出,实非易事。
然而,当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简称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在筹办今年初举行的《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吉响印新岁》时,不只有10大男高音参与其盛, 还能有一些后备人选,这在之前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事。
“现在是水到渠成,不只10人。这10名男高音有人得过奖,有人从外国学习美声归来,皆能独当一面。”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陈开蓉表示,如今已有这样的优势,能够一呼百应。
虽然找到十大男高音演出,但国人对艺术歌曲的关注程度是一个问号。她坦言在推售门票时依然有些疑虑,担心观众认为一张一两百令吉的门票价格过高。
如果一张两百令吉的门票,可欣赏十大男高音每人演唱两首曲子,平均以5令吉听一首艺术歌曲,其实划算之极。但是大马的艺术歌曲市场并不大,观众将如何反应确实让他们担心好一阵子。
目标每年办音乐会
“由于一月份学校才开学,又接近新年,花费也多,本来预算并不易推售门票,当时也才卖出百多张票。未料,临场有好多人来,接近500人到场。”
该文教委员会副主席,也是当晚十大男音之一的岑大伟指出,当晚主办方也颁发“桂冠歌者”荣誉给歌手,以及颁发给伴奏者“艺术奖”,以肯定众美声歌手和伴奏者多年来的努力,并且给予感谢和肯定。
“经过这场10大男高音后,已有人询问是否会举办一场集结女高音的演出,相信这已活动形成一个品牌。但今年应不会考虑办集合数个美声歌手的演出,我们想要突出这个品牌,希望每年新年都有音乐会,让人有所期待,成为隆雪华堂的品牌之一。”
有观众向岑大伟等人反映,指看过这场演出后,将向更多人推介本地美声歌手,并且相信大马也是音乐人才的国度。这场十大男高音的演出,无形中反映大马也可以拥有艺术歌曲的环境。但,岑大伟表示,还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动,以及培育更多美声歌手。
该文教委员会另一位副主席叶美霞指出,参与演出的10位美声歌手反映,指并没有后悔参加这次10大男高音的演出,因为接获不少好评。
“这次活动让人看到大马有这么多杰出的艺术表演者,希望一年一次的这类活动能让人期待。”
从这一次的演出中,或许看到艺术歌曲能继续发展的一丝曙光,但这类文艺活动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经费上的协助,政府在这方面应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议员看到文艺价值
“前朝政府不重视,也不看华团的需求。但现任政府就有心,目前虽然新政府处在忙碌中,但该区国会议员方贵伦就有派代表出席这项活动,并且向我们表示有需要可向他们申请。“陈开蓉表示,但政府能够能支持多少,还胥视政府给予非营利团体的拨款而定。
叶美霞指出,国家对这方面的资源处理,许多时候是下放到国会选区,虽然感激国会议员看到文艺方面的价值,但这种做法像是常要邀请议员来“救火”。
“国家对艺术教育资源分配心态和原则是什么?即使拥有申请管道,但推动文艺的团体也不知道可以申请。如果连较大的华团,如隆雪华堂都不知这方面的讯息,何况其他人士或较小的团体呢?”
隆雪华堂提供租场地优惠
隆雪华堂在吉隆坡属雪隆华团重要角色,致力于文化教育 ,带动华社文化艺术表演风气,培养及提携不少演艺人才。
如今,该团体推出“表演艺术扶持计划”,以资源共享理念,继续培养及扶持我国表演艺术者,并且提供给后者一个负担得起的表演平台。
“现在的水电费较贵,场地也起价,办活动租金贵,又要负责卖门票,造成表演工作者的负担。我们在星期二的场地(光前堂),优惠给艺术表演工作者。”
今年年初举行的十大男高音表演活动,其中一个用意就是同时推广“表演扶持计划”。陈开蓉表示,原本场地价格是4700令吉, 但现在表演工作者可用1200令吉租下地场地使用。但是,这个价格不包括礼堂保养费、清洁费等费用。
岑大伟指出,任可族群的表演工作者,皆可在这项计划下受惠,只 要是表演艺术如话剧、舞蹈等皆可申请,但不包括举行宴会。
办非热门活动美的教育
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所办的活动,虽以文化和教育居多,但叶美霞表示,该委员会也举办非热门的活动,其中表演艺术活动的部份,强调艺术歌曲而非流行歌曲。
“美的教育很重要,希望在一般大众文化之余,我们也办别的团体没有资源去办的活动。”
她指出,虽然该委员会的资源也有限,但还是较一些华团拥有较多资源,所以他们不抢办热门活动,而是办一些美的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为了补足目前我国正规教育还无法包涵的部分。
学生创办陈容艺术节
本地著名男高音陈容在世时,常培养新一代美声歌手,因而在他过世后,其学生为纪念他,特别在每年七月第一个周末(其生日期间)举办陈容艺术节,除了让大马人知道陈容推动本地创作和提拔年轻人的心愿,也沿续他未完成之事。
才接任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之位的陈开蓉,之前已是陈容艺术协会主席,在她和其他人的协调和努力下,双方已合作近8年之久,并共同举办一些音乐类型的活动。
陈容艺术节基本上聚焦在三部份,分别是青年奖学、创作与出版艺术歌曲,以及邀请专家来马演唱不同语言的作品。
青年奖学是指在陈容艺术节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将得到保送修读声乐本科硕士。其次,主办单位将为本地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出版专辑,并且邀请本地合团演唱这些歌曲。
与此同时,主办单位邀请世界各地不同的美声专家前来演唱不同语文的作品,首届的美声歌手来自意大利,第二届来自英国,第三届则来自法国,第四届则是德国。
赞助商难寻靠人脉徵经费
举办陈容艺术节或十大男高音这类艺术歌曲活动,由于并非大众关注的热门活动,寻找商家赞助经费并非易事。
“十大男高音演出的费用需要两三万令吉,歌手也将就的收费,因为他们知道筹募经费困难。”陈开蓉指出,商家较没兴趣赞助艺术歌曲活动,只能依靠人脉徵求经费。
至于喜欢艺术的商家,虽然愿意赞助一些经费,但往往不会出席这些活动。有些商家由于主办方无法提供赞助非营利活动的免税信,也会选择放弃赞助。
因此,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举办艺术歌曲活动,只能说是关关难过关过,即是未能取得较充足的经费,只能在恰好够用或稍微不足的经费下,咬紧牙根进行活动。
然而,一些参与活动的人士,知悉主办单经费紧张时,有时会有人主动放弃收取费用,或者回捐收费,这让主办方感受到人间有情的一面。
“例如在办陈容艺术节时,有时邀请外国评审,如中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音乐系老师当评审,以选出保送修读声乐系者,我们会包办老师们来回机票和食宿,以及给予一些津贴。”但是,陈开蓉表示,一些老师会回捐这些费用,一些还自己购买机票过来大马。
即是说,在艺术歌曲活动无法吸引商家赞助之下,唯有依靠人脉关系,尤其是委员会主席陈开蓉的人缘,往往才能徵得一些商家愿意赞助一些经费。
组合唱团让有心人参与
隆雪华堂在推动艺术歌曲方面除了举办活动,也成立合唱团,让有心于学习和演唱艺术歌曲者加入。
“很多人开始接触卡拉OK后,觉得不满足,自我要求高者就会考虑加入合唱团。参加者要懂得看乐谱,至少会看得懂简谱,这对一些人是一种挑战。”
陈开蓉指出,一些参加者由于声线所限,只能在合唱团内唱和音,未必能唱得上主音位置,就会觉得不过瘾,可能会选择退出,因此能留在合唱团内的成员皆是好学和拥有毅力。
“目前,我们的合唱团举办过《乘着歌声的翅膀》、新马合唱交流会等活动,,也把一些流行歌曲改编成艺术歌曲供合唱团演唱。”
该合唱团目前有70余人,出席练习者约有60余人,以上了年纪的乐龄人士居多。最年轻的成员约40余岁,也有80余岁的成员。
她表示,一些三四十岁的人,不是在拼搏事业,工余时间不是在家就是应酬,大部份都才组织家庭,把重心聚焦在家庭,即使对艺术歌曲有兴趣,也未必有时间参加合唱团。
目前举办十大男高音演唱会的美声歌手,皆是美声歌坛前辈打好的基础。陈开蓉指出,如果没有这一批生力军推动着艺术歌曲发展,可能已经没有太多观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給匿名者:有種,請留名和連結,別匿名當孬種。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