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鳴笛可以改變結局?

初次坐上雲南的交通公具時,對于馬路上此起彼落的汽笛聲相當驚訝,要超車時鳴笛,有車要從直向路出來時鳴笛,向讓路的車子示謝時鳴笛,打招呼時鳴笛,彎轉的山路鳴笛,向越過馬路的人鳴笛,幾乎一坐上車子,司機鳴笛的次數就相當頻密。

司機遭另一輛車子鳴笛並不以為意,行人、自行車和電動電單車更加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鳴笛這個動作視為一種提醒,並不會影響人與人之人之間的心情。

我對駕著我在路上奔馳的駕駛員說:"在馬來西亞動不動就鳴笛,輕者就得要接受國際手勢的敬禮,重則就會被路霸打得頭破血流。”他露出一個難以置信的表情。

或許,那正是雲南人一種容忍和大度的表現,把鳴笛視為一種對生命的提醒,大馬人則視鳴笛為辱罵和不尊敬,兩者之間的對比,正是一種生活文化的極大差異。

雲南人這樣的駕駛習慣不是壞事,至少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證實此舉是正確的,看似繁忙零亂的交通,往往因為鳴笛而避免意外發生,曾遇到載著我的駕駛員因未在超車或向準備駛出小路的車子鳴笛,險些發生碰撞,這正顯示鳴笛的好處。

路霸這個名詞,或許已可注冊成大馬專利,不少人都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人恨人畏的路霸,這也是一種改變結局的方法,暴力變成最佳的催化劑。

我問自己:能夠接受別人向我鳴笛嗎?仔細想想,原來我也是不能,不知為什么,總覺得那是一種挑釁和侮辱。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也不知為什么,但我想,我要學習改變,我要試著接受別人的鳴笛,學習當成是別人對我的提醒。

或許我該相信:鳴笛可以改變結局。

1 則留言:

  1. 看来这是文化的原因。

    当然,如果鸣笛赶行人一般也被认为不礼貌的行为,还有就是夜晚行驶在居民区要尽量避免鸣笛。

    一般城市里面都会禁止鸣笛,但是实际上很难执行。中国城市里面路上行人和车子会很多,为了安全还是鸣笛为好。武汉曾经强制执行禁止鸣笛,推出后怨气很多,现在不知道情况如何。

    在云南等山区公路上,过弯道时看不见来的车辆。这种弯道很窄,而且角度很大,通常会借一点道。鸣笛是唯一安全的方式。很多弯道上都有提醒司机必须鸣笛的标志。有一次我们的司机喇叭坏了,他提心吊胆地开了一段路,好在后来喇叭又神奇地好了。

    回覆刪除

給匿名者:有種,請留名和連結,別匿名當孬種。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微博之聲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Mophiz微博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